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031 评价豆瓣读书
¥89.00¥77.61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创立以来,已历百年,本书力图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本卷讨论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西周的天命论与礼乐文明,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子思、孟子、庄子,名辩思潮与惠子、公孙龙子,后期墨家,《易经》与《易传》,管子与稷下学宫诸家,《礼记》、郭店与上博楚简及荀子代表的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传统与商鞅、韩非子的哲学等,并探讨中国哲学的突破。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2017年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

作品目录

  1. 导 论
  2. 一、 中国哲学的问题
  3. 二、 中国哲学的分期
  4. 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
  5. 四、 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6. 第一章 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
  7. 第一节 原始的自然观与宗教观
  8. 第二节 殷商时期的宗教崇拜
  9. 第三节 殷商时期的政治与伦理
  10. 第二章 西周的王道政治哲学
  11. 第一节 唐虞三代时期王道政治背景下的义概念
  12.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义与王道政治
  13.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哲学
  14. 第一节 天鬼神人之际与理性人文主义的发展
  15. 第二节 崇礼重德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奠基
  16. 第四章 孔子的哲学
  17. 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
  18. 第二节 孔子天命观
  19. 第三节 仁学和礼学
  20. 第四节 为政之道
  21. 第五节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22.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23. 第一节 老子与早期道家
  24. 第二节 道 论
  25. 第三节 政治论
  26. 第四节 知识论
  27. 第五节 人生智慧
  28. 第六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影响
  29. 第六章 墨子的哲学
  30. 第一节 墨子与墨家
  31. 第二节 墨学的研究
  32. 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核心
  33. 第四节 墨子思想的矛盾
  34. 第五节 墨子的认识论
  35. 第六节 儒墨异同论
  36. 第七章 孙子的军事哲学
  37. 第一节 孙子与兵家
  38. 第二节 兵制的演变与《孙子兵法》的时代
  39. 第三节 吴、齐《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40. 第八章 孟子的哲学
  41. 第一节 仁义内在,性由心显
  42. 第二节 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43. 第三节 修养工夫与人格境界
  44. 第四节 辟杨、墨、许行与孟子的地位
  45. 第九章 庄子的哲学
  46.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47. 第二节 庄学研究
  48. 第三节 庄子的道论、知论与人格
  49. 第四节 庄子的政治哲学
  50. 第五节 庄子的超越之境
  51. 第十章 名辩思潮与惠施、公孙龙
  52.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53.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54.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55.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
  56. 第一节 后期墨家与《墨经》
  57. 第二节 《墨经》的研究
  58.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宇宙论
  59.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60.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学
  61. 第十二章 《易经》与《易传》
  62. 第一节 《易经》与《易传》的基本内容与成书问题
  63. 第二节 《易经》的哲学
  64. 第三节 《易传》的宇宙论
  65. 第四节 《易传》的生命哲学
  66. 第五节 《易传》的道德哲学
  67. 第十三章 《管子》与稷下学宫的学术
  68. 第一节 稷下之学
  69. 第二节 《管子》
  70. 第三节 《黄帝四经》
  71. 第十四章 《礼记》中的哲学思想
  72. 第一节 《礼记》中的终极信仰与天人关系
  73. 第二节 《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74. 第三节 《礼记》中的社会政治学说
  75. 第四节 《礼记》中的礼乐文明论
  76. 第五节 《礼记》中的道德修养论
  77. 第十五章 郭店、上博楚简的思想
  78. 第一节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略说
  79. 第二节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80. 第三节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81. 第四节 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
  82. 第五节 传世文献与竹书中的“五行”与“圣智”
  83. 第六节 上博楚简《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84. 第七节 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对话与故事
  85. 第八节 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
  86. 第十六章 荀子的哲学
  87. 第一节 天人关系论
  88. 第二节 认识论与方法论
  89. 第三节 逻辑思想
  90. 第四节 人性论
  91. 第五节 礼义论
  92. 第六节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93. 第十七章 法家商鞅、韩非的哲学
  94. 第一节 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及其思想
  95. 第二节 商鞅及其历史观与治世论
  96. 第三节 韩非以“法”为中心的思想
  97. 第四节 韩非“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
  98. 第五节 韩非的道、理观与参验论
  99. 第十八章 战国阴阳家的思想
  100.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101. 第二节 邹衍的思想
  102. 主要参考文献
  103. 后 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