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列宁

回到列宁

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80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是作者《回到马克思》之后另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二版中文《列宁全集》问世后,第一部专题性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论著。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关于阅读批注、笔记性亚(似)文本研究的新的解读方式,即思想构境的理论。面对核心解读文本——列宁“哲学笔记”中最重要的“伯尔尼笔记”,作者彻底摆脱了传统原著研究中那种用教科书体系肢解式地反注经典文献的方式,力求从列宁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思路入手,依据文本重新建构列宁在自己的“思想实验室”中不断变动的逻辑情境进程,特别是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读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

该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方法独特,立意深刻,堪称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原创性探索之作。

张一兵(原名张异宾),男,1956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作品目录

  1. 出版说明
  2. 作者的话
  3. 导 言
  4. 一、 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
  5. 二、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 三、 “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7. 四、 “伯尔尼笔记”的文本结构
  8. 五、 列宁“哲学笔记”传统研究中的林林总总
  9. 六、 换一种思路想问题
  10. 七、 “伯尔尼笔记”: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历史原像
  11. 上篇 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
  12. 第一章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
  13. 一、 青年列宁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
  14. 二、 青年列宁与他的哲学老师普列汉诺夫
  15. 三、 青年列宁读《神圣家族》
  16. 四、 主体向度: 青年列宁思想的最初变化
  17. 五、 阶级意识与革命的能动性
  18. 第二章 列宁、普列汉诺夫与哲学唯物主义
  19. 一、 列宁首次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的背景
  20. 二、 拟文本: 阅读批注及其解读方法
  21. 三、 哲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
  22. 附文 物·关系·拜物教: 一场被忘却的思想交锋——评1908年普列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
  23. 第三章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
  24. 一、 关于狄慈根哲学唯物主义的阅读
  25. 二、 狄慈根与马克思恩格斯“同志”
  26. 三、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27. 第四章 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
  28. 一、 列宁阅读中的反常
  29. 二、 关于莱伊《现代哲学》的批注
  30. 三、 宽阔的哲学研究视域: 西方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札记
  31. 第五章 列宁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
  32. 一、 自然界与宗教
  33. 二、 唯物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4.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35. 第六章 俄国思想家: 仍然是唯物主义
  36. 一、 物质实体本体论: 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批注
  37. 二、 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
  38. 第七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39. 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40. 二、 《卡尔·马克思》中的哲学观点
  41. 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线索
  42. 第八章 列宁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
  43. 一、 辩证法: 为什么会是黑格尔?
  44. 二、 不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错
  45. 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46. 下篇  “伯尔尼笔记”: 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
  47. 第九章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
  48. 一、 列宁为什么要读黑格尔?
  49. 二、 列宁初始阅读构架的三个支点
  50. 三、 列宁真的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黑格尔吗?
  51. 四、 从“费解”到思想火花的闪现
  52. 第十章 全新解读构架的突现与理论逻辑异轨
  53. 一、 费解中的批判与肯定: 阅读进程中的逻辑矛盾
  54. 二、 列宁读书思路的革命性飞跃
  55. 三、 突破性认识中的三个“要义”
  56. 第十一章 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
  57. 一、 列宁在阅读中理解辩证法思想的前期线索
  58. 二、 实践辩证法: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认识
  59. 三、 实践: 绘制客观世界图景
  60. 附文 一个被删除的文本存在: 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
  61. 第十二章 同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主观辩证法在客观实践辩证法上的统一
  62. 一、 “三者一致”与黑格尔的哲学思路
  63. 二、 认识论与逻辑学“二者一致”的发现
  64. 三、 实践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唯一基点
  65. 第十三章 去圣化: 列宁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十六要素”
  66. 一、 文本结构的逻辑分析
  67. 二、 “十六要素”中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
  68. 三、 一个评论
  69. 第十四章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70. 一、 在哲学史中确认实践辩证法
  71. 二、 重要的读书小结与心得
  72. 三、 “谈谈辩证法”: 列宁学习辩证法的主要收获
  73. 附录一 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
  74. 附录二 列宁“伯尔尼笔记”的意义——《列宁文稿》第9卷序言
  75. 附录三 列宁和布哈林关于弗·涅夫斯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僵死反动派的哲学》一文的便条往来
  76. 主要参考文献
  77. 后 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