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

用德式严谨看中国文学,就能看到被中国人自己忽略的关键细节!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32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陶渊明的诗文直到宋朝才被重视:很少有人知道,被视为“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在唐代以前其实并不受重视。直到中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在北宋逐步强化,文人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作品才开始备受推崇。可以说,陶渊明接受史,就是中国文人思想的流变史。

唐代除了唐诗,还有戏剧的源头——“变文”:比起唐诗,“变文”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的唐代文学样式。它源于佛教,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以唱念结合为主,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变文不仅推动了文学由雅变俗的进程,更成为后世戏剧的源头。

翻开本书,发现更多被忽略的关键细节:卜辞、类书、鼓词……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1948年生,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师从德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史专家傅海波。施寒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以德国学者的严谨挖掘出中国文学史中容易被中国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并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阐释,让中国文学史迸发出不一样的活力。

译者:顾牧,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研究重点为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并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在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已独立或参与翻译过二十余部文学及社科类著作。

李春秋,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于德国曼海姆大学及德国语言研究所学习,曾与人合作翻译保罗·利科的《过去之谜》。

作品目录

  1. 插图
  2. 中文版前言
  3. 第一部分 诗歌、神话、历史学家的规划和记录(前1400—前221)
  4. 1. 早期文字与文字记录
  5. 2. 舞蹈与歌曲:《诗经》
  6. 3. 南方的歌谣:多情与求仙
  7. 4. 早期历史著作以及叙述文体的发端
  8. 5. 哲学论证与政治论辩
  9. 6. 神话、传说和故事
  10. 第二部分 官方与典雅的风格(前221—180)
  11. 7. 笔、墨和纸:文字改革与金石学
  12. 8. 奏议与书
  13. 9. 儒家地位的提高和宫廷中的精神生活
  14. 10. 赋
  15. 11. 朝代史的标准化
  16. 12. 对精致与美的矛盾观点
  17. 13. 民歌与文人叙事诗
  18. 第三部分 多彩的自然和内心的旅行(180—600)
  19. 14. 建安时期的诗人
  20. 15. 清谈与玄学
  21. 16. 做官与优雅的私人生活
  22. 17. 作品整理、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
  23. 18. “下等文学”与对超现实事件的记述
  24. 19. 佛教和道教文章
  25. 第四部分 诗歌的黄金时代与传奇小说(600—900)
  26. 20. 诗歌形式的发展
  27. 21. 唐代的伟大诗人
  28. 22. 唐人传奇和变文
  29. 23. 古文运动和禅宗的“语录”
  30. 24. 民歌、叙事诗和为歌伎创作的歌曲
  31. 第五部分 正统与自由之间:文官的文本(900—1350)
  32. 25. 科举、印刷术和审查
  33. 26. 文艺理论和新古文体
  34. 27. 宋代的文学流派
  35. 28. 诗话和笔记
  36. 29. 文人词、鼓子词和诸宫调
  37. 30. 戏剧
  38. 第六部分 儒家的环境和民间的娱乐(1350—1850)
  39. 31. 明代的诗文和民间文学
  40. 32. 明代的小说
  41. 33. 古典长篇小说及其前身
  42. 34. 因时而变还是效法古代
  43. 35. 面向民众的民间文学
  44. 36. 封建社会晚期的诗歌和政治
  45. 第七部分 变革与告别旧的道路(1850年以后)
  46. 37. 连载小说与公共领域的新形式
  47. 38. 西学东渐与寻找新的形式
  48. 39. 从“文学的革命”到“革命的文学”
  49. 40. 1930年前后的文学繁荣期
  50. 41. 作家是艺术家还是人民的传声筒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