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故事,最初源于两年前的某一天,开了一个脑洞,我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当然离真正写成小说,还差十万八千里。没过多久,因为专业的缘故,我采访了一位退休回城的知青,采访的先生是上海人,文革时到东北插队,之后一直留在那边工作。女儿十岁时,按政策户口可以回迁上海,被他们送回奶奶家。他坦言,至今和女儿的关系很疏离。
也许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在一线城市长大的第二代移民,所以听完他的经历,我莫名对他素未谋面的女儿,产生了某种共鸣。我开始认真构思这篇小说,想写一个和他女儿年龄相仿的女人。她没有直接经历某些年代,但那些离她并不遥远的历史,一直隐隐地影响着她和同龄人的生活。在不同的岔路口,父辈的影响和他们的性格,导致了不同的选择,也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动笔前,我以为写一个比自己大十来岁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毕竟,她成长的年代,我几乎未曾亲历,我的孩提时代,勉强赶上了她青春的尾巴。很意外,构思了将近两年,真正写完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当然也是因为豆瓣征文快截止了)。小说里边的亲戚,几乎都能在父母老家的亲戚中找到原型,那些我以为听过即忘的故事,码字时才意识到,它们居然在我脑中历历在目。他们的言行举止,第一眼让人感到面目可憎。深思下去,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历史抛离,永远失去了当体面人的机会。
—————————————————以下涉及剧透——————————————————
小说的主角章遥,十八岁前,她是“别人家的孩子”;三十岁后,她是世俗标准下的失败者。我没有细写这个过程,只截取了她人生中几个片段。小说末尾,她以拒绝规训的姿态离去,可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始终坚定不移的英雄,人性的冲动、软弱和迟疑,她一样不缺。只是在犹豫不决中,她逐渐看清了自我,最终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节点,鼓起勇气,拒绝了人人趋之若鹜的康庄大道,踏上了她自己的独木桥。
另一个人物何跃,我最初的构思里,他的分量并没有这么重,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人物。去年,我无意中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答案,关于一个曾经很有腔调的作者,转型为如今的爆款写手。读完之后,我很受触动,决定以此为原型,创作一个人物。很奇怪,我在设定这个人物时,持着批判的态度,但写完之后,惋惜和同情的比重莫名上升,虽然与批判并不矛盾。
最后引一句我喜欢的话作结: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