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经济学

身份经济学

身份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薪酬和幸福感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074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当你每天行走在办公室与家庭之间,穿梭于人头攒动的地铁和商场里,当你和朋友谈笑风生,当你和曾经的对手狭路相逢,你是否仔细想过你的行为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同样都是你,在不同场合却有不同行为。当你作为企业管理人,是否经常为如何激励员工高效地工作而发愁;当你作为学校校长,是否为如何组织教学、管理学校秩序、提高学生成绩而焦虑;当你作为军队高级将领,是否为培育士兵对军队和国家的忠诚而费尽心机。不管你是个人、企业管理人、校长还是军队将领,你都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影响着你的行为和决策,从而也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和情感后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及马里兰大学教授克兰顿,超越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动机,从身份经济学的视角,为你揭示身份及其相关的社会规范究竟如何影响作为个人的你在工作、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决策及其后果;而当你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不管是企业、学校还是军队,身份及其规范又是如何为你所用,在无需更多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来有效地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

在两位作者的笔下,人不再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经济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将这样的身份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就能使我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将它和政策分析、商业策略研究相结合,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公共政策以及商业实践带来的影响。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什兰”讲席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得到承认是因为他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和结果。专业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货币政策和德国统一问题。

瑞秋·克兰顿(Rachel·E.Kranton),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克莱顿致力于研究社会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与结果。专业领域包括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和工业组织。

作品目录

  1. 第一篇 经济学与身份
  2. 第一章 引论
  3. 身份经济学的起源
  4. 观念有其结果
  5. 第二章 身份经济学
  6. 身份、规范和效用函数
  7. 社会类型、理想类型和观察
  8. 将身份概念引入研究的范畴
  9. 身份经济学及供给与需求
  10. 本书的大纲
  11. 第三章 效用论中的身份和准则
  12. 基本方法
  13. 短期选择与长期选择
  14. 案例:吸烟
  15. 第三章后记 罗塞塔石碑
  16. 个人选择与效用函数最大化
  17. 社会化的作用
  18. 福利与效用的关系
  19. 结构及身份选择
  20. 模型与身份的定义
  21. “应当”的定义
  22. 个人身份和交往身份
  23. 第四章 身份经济学在当代经济学中的位置
  24. 实验与身份经济学
  25. 身份经济学、加里·贝克尔和偏好
  26. 经济学中的规范
  27. 规范源自何处?
  28. 总结
  29. 第二篇 工作和学习
  30. 第五章 身份与组织经济学
  31. 工作激励的身份模型
  32. 身份模型和军民差异
  33. 模型中的动机
  34. 部队
  35. 平民工作环境
  36. 降低公司台阶
  37. 身份经济学与工作团队
  38. 宽松的监督:芝加哥的某个车间
  39. 严格的监管:银行接线观察室
  40. 统计证据:一家中西部制造工厂
  41. 林肯电气公司:实例还是反例?
  42. 军队中的工作团队
  43. 经济学与团队规范
  44. 共享目标及政策结论
  45. 总结:运用身份经济学得出新结论
  46. 第六章 身份与教育经济学
  47. 学生与学校的身份模型
  48. 模型与证据:从汉密尔顿高中到购物城高中
  49. 奇迹学校与学校改革
  50. 私立与公立学校
  51. 种族与学校教育
  52. 身份经济学与教育需求及供给
  53. 身份、学校目标以及择校
  54. 第三篇 性别与种族
  55. 第七章 性别与工作
  56. 劳动力市场的身份模型
  57. 理论与证明
  58. 身份经济学及其新结论
  59. 性别歧视法
  60. 性别、劳动供给与家庭
  61. 结论
  62. 第八章 种族与少数族裔贫困问题
  63. 传统的歧视经济学
  64. 身份理论的基础
  65. 贫穷与社会排斥的身份模型
  66. 理论和证明
  67. 可能的补救措施
  68. 政策:平权行动和就业计划
  69. 结论
  70. 第四篇 展望未来
  71. 第九章 身份经济学与经济学方法论
  72. 理论与证据
  73. 对细节的观察
  74. 因果关系
  75. 实 验
  76. 关于“君子距离”的问题
  77. 第十章 结论以及身份改变经济学的五个方面
  78. 个人行为
  79. 外部性
  80. 建立类型与规范
  81. 身份及后悔
  82. 结论
  83. 致谢
载入中

热门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