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波士顿人

其他波士顿人

美国大都市的贫穷与进步1880-1970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528 评价豆瓣读书
¥67.99¥44.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22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荣获班克罗夫特奖的历史学经典,社会流动性研究的典范。其贡献之一在于,此前没人以这样的方式,利用这样的记录资料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及其原因。

从美国历史上流行的神话到关于不平等、工业化和边疆的最新出版物,斯蒂芬·塞恩斯托姆的《其他波士顿人》打破了关于美国发展的许多简单假设。报纸和其他一些人们熟悉的资料来源,只记录了5%的人口的生活。而在这些记录之外,还有成千上万人的出生、生活和死亡都没有被他们那个时代的编年史家注意到。塞恩斯托姆查阅了这些人的现存记录资料,还有旧的城市名录中原始的、未经阐释的数据,以及渐渐消失的结婚证申请表、废弃的当地税务记录。他收集并分析了这些被忽视的证据,以提供有史以来对不断变化的美国社区中的移民和社会流动模式所进行的最彻底的一系列观察之一。

作者以被忽视的“其他波士顿人”的经历为研究中心,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发现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的发现以及全美农村地区的模式进行了比较。他发现,高人口流动率并不是汽车时代乃至工业时代的产物,而是美国自身的产物。他驳斥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直到1870年美国仍是一个由小而紧密的社区组成的社会,也消除了大众的一个错误印象,即普遍以为犹太人区是一个封闭社会。

塞恩斯托姆的研究,尤其是这本《其他波士顿人》,为讨论社会、政治和工会组织,调查美国人的向上流动性,审视特定群体(爱尔兰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犹太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和黑人)的不同经历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观点。

斯蒂芬·塞恩斯托姆,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查尔斯·沃伦美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196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是哈佛大学的助理教授、布兰代斯大学的副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197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教美国社会史。1978至1979年,担任剑桥大学的美国历史与制度的教授以及三一学院的教授研究员。

2007年,他获得了著名的布拉德利杰出成就奖。

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当年的班克罗夫特奖,此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历史协会沃尔多·G.利兰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的R.R.霍金斯奖。

作品目录

  1. 第一章 引言
  2. 第二章 人口增长,移民,人口流动率
  3. 一、人口增长率与净移民的贡献
  4. 二、两次移民潮:对1880年代的进一步考察
  5. 三、自1890年开始的两股移民潮
  6. 第三章 差别迁移与经济机会
  7. 一、城市新来者的职业等级
  8. 二、迁出波士顿者的变化模式
  9. 第四章 职业生涯模式
  10. 一、职业分类的难题
  11. 二、变化中的职业结构与“最低”流动水平
  12. 三、在选定的几十年中的职业流动性
  13. 四、走向安定:第二个十年
  14. 五、从第一份工作到最后一份工作
  15. 六、结论与启示
  16. 第五章 社会阶层出身与职业成就
  17. 一、前期的一些困难
  18. 二、职业生涯结束时的继承与流动
  19. 三、家庭背景与第一份工作到最后一份工作的流动
  20. 四、家庭财产的重要性
  21. 五、变化中的职业结构与流动趋势问题:两种分析模型
  22. 第六章 美国佬与移民
  23. 一、移民与土著的职业生涯模式
  24. 二、第二代移民的境况
  25. 三、阶级出身的影响
  26. 四、有关特定族裔群体间差异的一些线索
  27. 五、结论
  28. 第七章 新教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人
  29. 一、数据问题
  30. 二、职业流动模式
  31. 三、父与子
  32. 四、对职业成就群体差异的解释
  33. 1. 歧视:主动的和结构性的
  34. 2. 背景劣势
  35. 3. 聚居区成了流动壁垒
  36. 4. 生育率差异
  37. 5. 制度的完备性
  38. 6. 文化价值观
  39. 第八章 黑人和白人
  40. 一、“最后的移民”理论
  41. 二、波士顿黑人人口的迁移与壮大
  42. 三、19世纪末黑人的经济地位
  43. 四、停滞时期:1900—1940
  44. 五、最终进步
  45. 六、不平等的根源
  46. 1. 农村背景的劣势
  47. 2. 教育
  48. 3. 聚居区的存在
  49. 4. 家庭模式
  50. 5. 种族歧视与黑人文化的性质
  51. 第九章 波士顿个案与美国模式
  52. 一、模式的持久性
  53. 二、职业流动的水平
  54. 三、代际流动性
  55. 四、职业成就的族裔差异
  56. 五、美国流动模式的重要性
  57. 附录A 资料来源与样本
  58. 一、来源与追踪上的难题
  59. 二、抽样程序
  60. 三、以人口普查核对数据衡量的抽样代表性
  61. 四、样本大小和样本损耗
  62. 五、稳定率、迁出率和追踪准确性
  63. 附录B 关于职业的社会经济等级
  64. 致谢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