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华民国

德国与中华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3274 评价豆瓣读书
¥26.00¥22.67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超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柯伟林(W.C.Kirby),198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哈佛大学盖辛葛尔历史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艺术及科学学院院士。1984年出版本书,备受好评;此后又发表了数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学者之一。其论文《近代中国的连续与变化》,论述了民国的经济计划和人才对日后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以1949年作为界线;另一论文《中国的国际化》,展示了近代中国将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模式本土化的努力,指出了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不能仅仅“以中国为中心”。这些论述极具影响,使得“连续与变化”和“国际化”成为西方中青年学者研读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

作品目录

  1. 中译本序言
  2. 鸣 谢
  3. 绪 论
  4. 第一章 1914年之前德国在中国
  5. 1897年前的中德关系
  6. 1897—1914年间的中德关系
  7. 1897年后通向中国市场之路
  8. 第二章 德中关系的重新起步
  9. 德国的武器、工业及出口
  10. 重返中国市场
  11. 武器贸易
  12. 冒险家
  13. 孙中山与德国
  14. 战争期间的孙中山与德国
  15. 德国和孙中山的思想
  16. 1921—1925年间寻求德国援助的活动
  17. 第三章 联系的建立1926—1931
  18. 对德国顾问的选择
  19. 中间人
  20. 动机
  21. 国民党的保守主义
  22. 马克斯·鲍尔和“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23. 南京顾问团的建立
  24. 1928年鲍尔在德国
  25. 1928—1929年鲍尔在中国
  26. 德国对华“工业外交”的诞生
  27. 中国考察团
  28. “德意志文化宣传”的范围
  29. 经济萧条与有限的成功
  30. 小 结
  31. 第四章 国民党的工业战略1931—1933
  32. 1932年前的工业政策
  33. 总政策
  34. 经济发展纲领
  35. 批评
  36. 1932年开始的工业政策
  37. 独立评论派
  38. 政府的改组
  39. 人才的吸收
  40. 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由来
  41. 翁文灏
  42. 新的工业战略
  43. 结 论
  44. 第五章 新的关系1933—1936
  45. 德国在华的新经济利益
  46. 贸易政策
  47. 塞克特和中国(1933—1935)
  48. 魏采尔领导下顾问团地位的下降
  49. 塞克特与中国(1933年)
  50. “合步楼”的形成
  51. 塞克特第二次在华使命 1934—1935年
  52. “合步楼”同南京的协议
  53. 围绕着“合步搂”和钨展开的斗争
  54. 广州,南京,以及钨
  55. 最后协定
  56. 国家社会主义党人在东亚的努力
  57. 希特勒的计划
  58. 海耶使团
  59. 德国—“满洲国”易货协定
  60. 第六章 朴素、法西斯主义和“新生活”
  61. 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国民性和历史
  62. 德国国民性
  63. 德国历史
  64. 德国与“中国法西斯主义”
  65. 国家社会主义的信息来源
  66. 背景:对独裁的争论
  67. 黄埔系和蓝衣社
  68. 政学系
  69. 汪精卫的改组派
  70. 中国人眼里的德国种族主义
  71. 独裁运动
  72. 胡汉民对“中国法西斯主义”的批评
  73. “中国法西斯主义”的现实性
  74. 蒋介石,德国和新生活运动
  75. 蒋介石和现代中国发展的思想
  76. 蒋介石和德国:体与用
  77. 新生活运动
  78. 第七章 德国与中国的现代化1935—1937
  79. 德国的工业攻势
  80. 贸易的手法
  81. 奥托·沃尔夫与浙江一贵州铁路
  82.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
  83. 中国航空器材制造公司
  84. 德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马克斯·伊尔格勒尔的访问
  85. 扩大文化宣传
  86. 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
  87. 钨矿业和钨铁厂
  88. 中央钢铁厂
  89. 中央铜厂和巴县油田
  90. 化学和制造业
  91. 小 结
  92. 德国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93. 兵工厂的发展
  94. 向德国购买武器
  95. 军队的整编
  96. 外国对德国在华地位的反响
  97. 日 本
  98. 美 国
  99. 英 国
  100. 结论:德国的势力范围
  101. 第八章 尾声1938—1941
  102. 希特勒、日本和中国,1937—1938年
  103. 德国的反应
  104. 中国的反应
  105. 在华北和“满洲国”寻找德国的“范围”
  106. 德国和自由中国,1939—1941年
  107. 最后的努力
  108. 结 语
  109. 对德国体验的透视
  110. 对中国体验的透视
  111. 军事现代化
  112. 工业政策
  113. 民众的支持
  114. 缩略语
  115. 参考书目
  116. 一、 中文部分
  117. 二、 西文部分
  118. 新版译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