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首个中译本,重现江湖;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派”的经典之作;6位翻译家联袂呈现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010 评价豆瓣读书
¥39.00¥23.40
电子书6折特价截止至:2024-06-20 00: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在路上》讲述萨尔·帕拉戴斯、狄恩·马瑞阿迪一伙人在美国大陆和墨西哥等地大量游历的故事,绝大部分源自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和伙伴尼尔·卡萨迪、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多位“垮掉派”代表人物的亲身经历。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派”的经典之作。

1962年,黄雨石、施咸荣、李文俊、刘慧琴、何如五位译者以“石荣、文慧如”为笔名,合力翻译出版了中国首个《在路上》节译本,在内部发行。2019年,黄雨石之子黄宜思先生完成补译,即为本书。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大二自动离校,因为“实在腻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一艘商船上服役,还干过各种临时性工作。后来,靠步行、自驾、搭便车漫游美国各州。1950年出版小说处女作《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描写了同时代一部分美国青年战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首次提出“垮掉的一代”这一称号。1957年自传性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出版,获得普遍关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文艺界逐渐涌现相关作品。

译者:

黄雨石(1919—2008),本名黄爱,湖北钟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英文系,研究生阶段师从钱锺书,研究萧伯纳戏剧。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雾都孤儿》《沉船》《众生之路》《黑暗深处》《虹》《老妇还乡》等大量文学作品;著有《英汉文学翻译探索》一书。此外,参与《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

施咸荣(1927—1993),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译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土生子》、《富人,穷人》(合译)、《斯巴达克思》(合译)等,著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西风杂草》等,撰有英美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

李文俊(1930—2023),广东中山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职于《译文》及《世界文学》杂志。长期致力于译介英美文学作品,尤以翻译和介绍福克纳成就最为卓著。1994年获中美文学交流奖,2011年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译有《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逃离》等。

刘慧琴(1932—),祖籍广东台山,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起移居加拿大。曾任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顾问、执行委员。与晚年胡蝶为至交,为其整理、撰写回忆录。译有电影剧本《白求恩》、纪录片《宋庆龄的儿童》等。

何如(1917—2002),上海人。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英语系。曾任职于《译文》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合译有《不是单靠面包》《在路上》等,合编有《实用汉英词典》等。

黄宜思(1951—),毕业于山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译有《罗马帝国衰亡史》(合译)、《远航》《澡盆故事》《七日谈》《真理之战》、《六便士之家》(合译)等,合编有《翻译新思维: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一书,撰有翻译学、法学专业论文多篇。两度担任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委。

作品目录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