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虽然身体陷入现实的泥潭,但我的灵魂站在世界之巅!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817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李长之以《史记》为切入口,通过洋溢丰富情感的文字,从时代、家学与人生际遇等不同角度,描绘出司马迁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领略史学巨著《史记》魅力的同时,一起见证司马迁骨血中的坚韧与浪漫。

李长之,本名李长植,山东利津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1948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西洋哲学史》《孔子的故事》《李白传》等。

作品目录

  1. 自序
  2. 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3. 一 伟大的时代
  4. 二 楚文化的胜利
  5. 三齐学
  6.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7.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8.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9.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10.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11.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12.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13.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14. 四 司马谈与封禅
  15. 五 伟大的遗命
  16. 六 天才的培养
  17.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18. 一 教育之效
  19. 二 司马迁对孔子之崇拜
  20. 三 司马迁在性格上与孔子之契合点及其距离
  21. 四 司马迁对六艺之了解
  22. 五 司马迁与《春秋》
  23. 六 司马迁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的所在
  24. 七 司马迁在心灵深处和孔子的真正共鸣
  25.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无限之象征
  26. 一 从耕牧到京师受学
  27. 二 东南和中原的大旅行
  28. 三 仕宦生活的开始——崆峒扈驾和奉使蜀滇
  29. 四 封禅与北地之游——“无限”之象征
  30. 五 负薪塞河
  31. 六 父职的继续——司马迁之活跃与积极
  32. 七 太初历的订定和著述
  33.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必然的悲剧
  34. 一 司马迁的性格之本质
  35. 二 好奇与爱才
  36. 三 司马迁与友情——司马迁交游考
  37. 四 武帝时代之严刑峻法
  38. 五 李陵案的原委
  39. 六 两个英雄的晚年
  40.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史记》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测
  41. 一 缺和补
  42. 二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43. 三 《史记》中不易辨别为谈著抑迁著者
  44. 四 司马迁著述之根据与其创作时之情形
  45.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46. 六 结论和余论——兼论褚先生
  47.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浪漫的自然主义
  48. 一 司马迁之识
  49. 二 司马迁之学——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50. 三 语言学的训练——所谓古文
  51. 四 司马迁之读书
  52. 五 司马迁与儒家
  53. 六 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
  54. 七 司马迁和荀学
  55. 八 浪漫的自然主义
  56. 九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与历史科学
  57. 十 司马迁之政治观
  58. 十一 司马迁之民间精神
  59. 十二 《史记》一书的个性
  60. 十三 史官的传统
  61.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62. 一 司马迁的散文风格之来源
  63. 二 《史记》书中的形式律则
  64. 三 建筑结构与韵律
  65. 四 句调之分析
  66. 五 司马迁之语汇及其运用
  67. 六 司马迁的风格之特征及其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68.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69.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70. 二 《史记》与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
  71. 三 司马迁之文学批评
  72. 四 司马迁之讽刺
  73. 五 总结——抒情诗人的司马迁及其最后归宿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