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桌旁的天使

我桌旁的天使

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742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新西兰文坛不作第二人想的传奇作家珍妮特·弗雷姆

以坦诚的态度书写伤痛、屈辱和成功,讲述通过写作获得拯救的故事

自传三部曲从作者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1963年,旅居欧洲七年后回到新西兰。作者通过一种浑然天成的叙述语调,叙述了其成长及创作的全部生活,包括遭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经历。她独一无二的天赋,在于揭示自我脆弱性时的坦诚态度与触及的深度,无论书写伤痛、屈辱还是成功,都能泰然处之、波澜不惊。

在第一部《到实岛去》中,作者讲述了她高中之前的生活,“混合了事实、真相和对真相的记忆”。她其貌不扬,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小女孩,不受大家注意。在她的笔下母亲记性好、健谈,哥哥患有癫痫症,对家庭氛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吸引同学注意,她偷了她爸爸的钱买口香糖而被老师发现,被罚站。

第二部《我桌旁的天使》讲述了在达尼丁师范学院上学,以及她随后的崩溃及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经历。她在大学里很孤独,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在一年的见习教学结束时,她在学校督察访问期间走出房间并消失了。

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她被送往精神病院。她从未想过竟然存在这样一个世界。在她的描述下,是精神错乱恐怖的高强度疗程。她接受了两百多次电击治疗,并被安排进行脑白质切断手术,只因小说集获得了享有盛誉的奖项而取消。在出院前获准外住期间,在知名作家萨吉森的小屋里居住写作。散文和诗集被接受出版后,她获得资助而出国旅行。

第三部《镜之城的信使》,讲述了她在英国、西班牙旅居写作的经历。镜之城是支撑她的拯救世界。她继续写作,后得知她一直背负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误诊。凭借一些生活经验和明智的心理治疗,她终于写下她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经历。因为父亲去世,七年后终于决定重新回到新西兰。

珍妮特·弗雷姆(Janet Frame,1924—2004),二战之后最有天赋、最有特点、影响最大的新西兰作家,她以前所未有的新颖风格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领导了小说创作新潮流。弗雷姆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五部短篇小说集、两部诗集和三部自传。

弗雷姆生于新西兰南岛东南部的达尼丁郊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为人帮佣。1943年入达尼丁师范学院,后任教于一所中学。之后接受过精神治疗,在精神病医院休养近十年。20世纪80年代起撰写三部自传,记述其成长及生活经历。

但凡有资格角逐的新西兰文学奖项,弗雷姆均收入囊中,如休伯特·彻奇纪念奖、新西兰文学基金奖、罗伯特·彭斯奖等。此外,她获选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荣誉会员,亦斩获英联邦文学奖。鉴于其对文学事业的贡献,于1983年荣获大英帝国高级勋位(CBE)、1990年荣获新西兰国家勋章,此外还获得三所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奖章。

译者:吴文权,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留学德国,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译作包括《幽默》《文学的读法》《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呼吸秋千》(与余杨合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高韵合译),《中国文化精要》《西方文化精要》英译本(主译之一)等。

作品目录

  1. 序言
  2. 第一部 到实岛去
  3. 一 第二个地方
  4. 二 朝实岛去
  5. 三 身着天鹅绒长袍
  6. 四 铁路上的人
  7. 五 温德姆,渡船街
  8. 六 听呀,听呀,狗儿在叫
  9. 七 奥马鲁伊甸园街五十六号
  10. 八 死亡与一场疾病
  11. 九 波普伊
  12. 十 永久的波浪
  13. 十一 睡王子
  14. 十二 治病的法子
  15. 十三 空中飞鸟
  16. 十四 娱 乐
  17. 十五 加西与因弗卡吉尔进行曲
  18. 十六 雅典娜俱乐部
  19. 十七 身着白色锦缎
  20. 十八 野 餐
  21. 十九 默特尔之死
  22. 二十 从前在巴门诺克
  23. 二十一 饥饿的世代
  24. 二十二 海边的王国
  25. 二十三 磨磨与蓝色泽西牛
  26. 二十四 浮士德与钢琴
  27. 二十五 标记时间
  28. 二十六 早春的雪
  29. 二十七 “不会是你吧,贾斯珀?”
  30. 二十八 大学入学
  31. 二十九 想象力
  32. 三十 河流纵横的国度
  33. 三十一 告别实岛,问候实岛
  34. 第二部 我桌旁的天使
  35. 第一卷 不顾死活的勾当
  36. 一 石头
  37. 二 卡罗尔街花园露台四号,达尼丁
  38. 三 师范生
  39. 四 再说“河流纵横的国度”
  40. 五 伊莎贝尔与城市的成长
  41. 六 柳谷
  42. 七 1945年(一)
  43. 八 1945年(二)
  44. 九 1945年(三)
  45. 十 1945年(四)
  46. 十一 膳宿公寓与新世界
  47. 十二 柳谷之夏
  48. 十三 水之殇重演
  49. 十四 亲爱的知识分子
  50. 十五 穿针引线
  51. 第二卷 寻找那根丝
  52. 十六 格兰德酒店
  53. 十七 布拉什先生和《着陆》
  54. 十八 照片与电热毯
  55. 十九 在北方
  56. 二十 萨吉森先生和军队小屋
  57. 二十一 谈论宝藏
  58. 二十二 凉夜松林
  59. 二十三 死亡
  60. 二十四 蚕
  61. 二十五 林肯小姐、比阿特丽克丝·波特和多恩博士
  62. 二十六 给旅人的忠告
  63. 二十七 旅人
  64. 第三部 镜之城的信使
  65. 第一卷 三重见证
  66. 一 离开土地,航行
  67. 二 一位绅士
  68. 三 济慈与巴特西的讲故事人
  69. 四 三 个
  70. 五 一盘棋
  71. 六 罗马广场
  72. 七 伊格纳西奥·里克尔街
  73. 八 散发肥皂清新的人们
  74. 九 松 林
  75. 十 美国人
  76. 十一 菲古雷蒂一家
  77. 十二 安道尔
  78. 第二卷 城市如家
  79. 十三 伦 敦
  80. 十四 几个问题
  81. 十五 调查与诊断
  82. 十六 考利医生与充裕的时间
  83. 十七 格罗夫希尔路与作家的生活
  84. 十八 伦敦的友人
  85. 十九 与出版商会面
  86. 二十 村 舍
  87. 二十一 城里的公寓
  88. 二十二 回 归
  89. 二十三 柳 谷
  90. 二十四 只为讨信使欢心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