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顶峰的结晶。这部小说的情节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在纯真的少年时期爱上了姑妈家的侍女玛斯洛娃,引诱并抛弃了她。天真美丽的少女在被伤害之后走投无路,受尽屈辱和折磨,美好的灵魂被扭曲,从而沦为妓女。八年后在一次法庭审讯中,命运使这两个已遗忘了过去的人偶然重逢。玛斯洛娃被冤枉犯谋杀罪,被判往西伯利亚服苦役。涅赫柳多夫在自责、悔恨而矛盾的心情中积极救助她,为还她清白而努力地在法庭、监狱、教会、政府机关甚至宫廷等上层社会之间奔走、斡旋。在这过程中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涅赫柳多夫身上精神的人性不断战胜兽性的人性,最终精神的人性复活,在爱的哲学中获得了新生。在监狱中,在和流放犯、政治犯等人的交往中,在涅赫柳多夫的帮助下,玛斯洛娃身上的美好人性也得到复归,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复活》:译文名著精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 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作品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热门划线
他之所以发生这种可怕的变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则是因为相信自己,生活过得实在太艰难:如果相信自己,那么所有问题就得亲自解决,解决起来往往对于追求轻松快乐的动物的我不利,甚至几乎总是相对立;相信别人,那么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一切都已解决停当,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有利于动物的我。不仅如此,相信自己,他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相信别人,他常常受到周围的人的称赞。24 人
起初,涅赫柳多夫也作过抗争,但是实在太艰难,因为相信自己的时候,凡是他认为是好事,别人都认为是坏事,相反,凡是他认为是坏事,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结果,涅赫柳多夫屈服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转而相信别人。开始一段时间,这种对自己的否认是不愉快的,不过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持续的时间不很长,并且在此期间他开始抽烟喝酒,不再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感到十分轻松。23 人
原先他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随时准备为任何美好的事业献身。如今他成了贪淫好色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一心只顾自己享乐。原先上帝创造的世界对他是一个秘密,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竭力想解开这个秘密,如今生活中的一切都简单明白,一切都由他在其中生活的条件所确定。原先他认为与大自然交往,与在他以前生活、思想、感觉的人们(哲学家、诗人)交流十分必需和重要,如今必需和重要的是各种人事关系和人际交往。原先女人是神秘的,并以其神秘而迷人,如今女人,除了他的家属和朋友的妻子,所有女人的作用已经十分明确:女人不过是他尝试过的那种享乐的最好工具。原先他不需要钱,母亲给的钱连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拒绝继承父亲的田产,把田地分给农民,如今母亲每月给他一千五百卢布他不够用,每每为钱多钱少与母亲发生不愉快的争执。原先他认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是真正的我,如今他认为,强健、勃发的动物的我才是他自己。19 人
相爱的人久别重逢时,亲人外貌的变化先是让你吃惊,渐渐地又变成多年以前的模样,所有的外貌变化都消失了,于是在你理性的双眼中又看到了独特的、唯一的精神的人的主要神态。16 人
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天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一切生灵而赐予的这个世界的美,那种促使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15 人
有一种极其常见而广为流传的迷信,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凶恶、聪明、愚笨、热情、冷漠,等等之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评论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评论某个人时,说他善良或者聪明,评论另一个人时,说他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是我们总是将人这样分类。这是不正确的。人好比是河流,所有河流中的水都是一样的,到处都是同样的河水,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宽,水流平缓,有的地方河水清澈、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这些变化常常特别急剧,涅赫柳多夫就属于这类人。他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现在他身上就发生了这种变化。13 人
“难道我以前也像他一样吗?”涅赫柳多夫一边想,一边继续向律师家走去。“是的,虽然我不完全是这样,但曾经很希望做这样的人,也想这样过上一辈子。”12 人
“涅赫柳多夫!是你吗?”涅赫柳多夫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高兴。“啊!申博克,”他高兴地说,不过他立刻明白过来,完全没有什么可高兴的。11 人
涅赫柳多夫像所有人一样,身上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上的人,这个人寻求的是给别人也带来幸福的那种幸福。还有一个是动物的人,这个人寻求的只是自己个人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他随时可以牺牲天下所有人的幸福。9 人
尽管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千方百计将他们聚居的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用石头覆盖地面,不让地上长出任何东西,尽管出土的小草都被清除,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的浓烟四处弥漫,尽管树木被滥伐,鸟兽被驱逐,但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仍然是春天。8 人
酒所以使她上瘾,不光因为她觉得酒好喝,更主要的是因为酒能使她忘却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酒能给她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自信,没有酒便没有自由和自信。不喝酒,她便感到苦闷和羞耻。8 人
为了满足道德上的需要而牺牲一切娶她,这个想法今天早晨特别令他感动。8 人
所有的人只是为自己、为自己享乐活着,那些关于上帝和善的言谈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要是头脑里冒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一切被安排得如此糟糕,弄得人人互相坑害,个个都得受苦,那么你就不要再想这种事。要是感到苦闷了,那就抽烟喝酒吧,或者最好找个男人玩一玩,苦闷也就过去了。8 人
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获得重生。7 人
比如,涅赫柳多夫思考有关上帝、真理、财富、贫穷等问题,阅读有关书刊,谈论这类问题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不合时宜,有点儿荒谬可笑,母亲和姑妈善意地讽刺他,称他为“我们喜爱的哲学家”。他读长篇小说,讲淫秽笑话,到法国剧院看滑稽可笑的轻松喜剧,兴致勃勃地述说剧中情节的时候,大家全都夸奖他,赞扬他。他认为有必要减少开支而穿旧军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便认为这是脾气怪僻,别出心裁;他耗费大笔大笔钱款置办猎具猎装,装饰布置豪华出众的书房的时候,人们纷纷夸他趣味高雅,送给他贵重物品。他原先保持童贞,并打算一直保持到结婚,这时家属亲友便为他身体担忧,后来母亲听说他已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从同事手里将一个法国太太争夺到手,她不但不感到痛心,反而大为高兴。这位公爵夫人想到儿子同卡秋莎的这段插曲,想到他居然考虑同她结婚,不能不感到可怕。7 人
军役本身就促使人堕落,它置服役者于完全无所事事的条件之中,也就是说,让他们脱离理智而有益的劳动,解除他们本该承担的人类共同的义务,代之以假定的荣誉,团队的、军服的、军旗的荣誉,一方面给予他们统治别人的无限权力,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像奴隶一样,绝对服从自己的上峰。7 人
可是军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他们夸耀这种生活,并为这种生活感到骄傲,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就像涅赫柳多夫遇到的那样,他入伍时正是对土耳其宣战之后。“我们随时准备在战场上牺牲生命,所以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对于我们不但是情有可原,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才过这种生活。”7 人
事情真是奇怪,承认自己下流卑鄙虽则是痛苦的,但同时又是令人高兴和欣慰的。7 人
人们通常会这样想,小偷、杀人犯、暗探、妓女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坏职业,定会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可耻。可是现实恰恰相反。凡是因为命运或因为自己的罪孽而堕落到这种地步的人,无论地位多么卑贱,他们都对整个人生抱有一种观点,有了这种观点,他们便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崇高而又可敬的。为了保持这种观点,他们本能地将自己的人际交往局限在一定的圈子之内,这个圈子内的人对生活,对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都有相同的理解。小偷夸耀自己狡猾,妓女夸耀自己淫荡,杀人犯夸耀自己残忍,这种事会使我们惊讶。但是,这种事之所以令我们惊讶,不过是因为这些人的圈子颇为狭小,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处在这个圈子之外。然而,富翁夸耀自己的财富,即夸耀自己掠夺,军官夸耀自己的胜利,即夸耀自己杀戮,统治者夸耀自己的威力,即夸耀自己暴虐,莫非这有什么不同吗?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人对生活的理解是歪曲的,为自己地位辩解而对善恶的看法是颠倒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仅仅是因为这样是非颠倒的人的圈子更大,而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圈子之内的人。7 人
“人身上的兽性令人可恶,”他想,“当它赤裸裸的时候,你从精神生活的高度可以看清它,藐视它,因此不论你是否落入陷阱,你还能像原来一样。不过,当这种兽性披上一层富有诗意的美丽外衣,要求你对它顶礼膜拜的时候,你就会对它敬若神明,善恶不分,终于落入陷阱。这时才真的可怕呢。”7 人
玛斯洛娃面临选择:要么去当有损尊严的女仆,将来免不了受男性追逐纠缠,与人秘密临时通奸,要么去干有保障的、合法的、安定的行当,即公开的、法律许可的、报酬丰厚的经常性的通奸。她选择了后者。6 人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达到顶点的那个时刻,这时候的爱情既没有任何自觉的、理性的成分,也没有任何肉欲的成分。6 人
涅赫柳多夫在这个房间里待了五分钟左右,心中产生了某种奇怪的烦恼,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一种与晕船相仿的精神上的恶心感攫住了他的心。6 人
“德米特里,别说这种话,”娜塔莉娅·伊万诺夫娜说。不过,涅赫柳多夫看出她听了这些话很高兴。6 人
谁都没有责任,可是人的的确确被害死了,而且正是被那些对这些人的死亡毫无责任的人害死的。6 人
女犯的脚差一点碰到一只瓦灰鸽,鸽子扑棱一声飞起来,扇动着翅膀贴着女犯的耳边飞过,给她带来一股清风。女犯微微一笑,可是想起自己的处境,不禁喟然长叹。5 人
橐橐5 人
这只是涅赫柳多夫的理解。5 人
她觉得涅赫柳多夫想把她带往另一个世界,她就抗拒他,她预料到在他带她去的那个世界,她肯定会丧失给予她自信和自尊的这种生活地位。5 人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这一切事情的全部意义,我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我为什么有两个姑妈?为什么尼科连卡·伊尔捷涅夫死了,而我却活着?为什么会出现卡秋莎?为什么我会疯狂地爱她?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为什么我后来的生活会变得放荡不羁?要理解这一切,理解上帝的全部安排,我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去执行铭刻在我良心上的上帝的意志,我却是能够做到的,这一点我毫无疑问。我去做了,我毫无疑问会心安理得。”5 人
一种坏行为仅仅为其它各种坏行为铺平道路,可是坏思想却能拖住你顺着邪路一直滑下去。5 人
这两个人很有天赋,只是没有人培养他们,被扭曲了,就像一棵被遗弃的树木,由于无人照管而长成畸形一样。5 人
要永远地、无数次地饶恕一切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因此也就不可能去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5 人
喜欢「复活」的人也喜欢
苔丝
6.00元忏悔录
1.49元约翰-克利斯朵夫(上)
25.00元童年
23.99元安娜·卡列尼娜(全二册)
17.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