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政治遗产十论

列宁政治遗产十论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882 评价豆瓣读书
¥30.00¥15.0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6-03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列宁离开这个世界快一百年了。他缔造一个新型的革命党,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夹缝中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制度,他像马克思一样,从来没有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俄国经验一般化,而是通过一场新制度的社会实验,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搅动20世纪国际秩序的苏共;与苏维埃政权伴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处理“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矛盾;探寻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经济政策;视农民为无产阶级长期的同盟者……

当然,列宁时代也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莫衷一是的党国体制;摇摆的知识分子政策;解放全人类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困顿……

周尚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史的教学研究。著作有《苏联兴亡史》《社会主义150年》《苏共执政模式研究》等20余部,主编《国际共运史人物录》,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获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目录

  1. 序一
  2. 序二
  3. 前言 理性对待列宁政治遗产
  4. 一 苏共:列宁最重要的政治遗产
  5.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6. 未能完成的政党转型
  7. 政治遗产的时代回应
  8. 二 布尔什维克何以能取得政权
  9. 俄国革命的缘起
  10. 《四月提纲》的是是非非
  11. 布尔什维克胜利的秘诀
  12. 民众的胜利,历史的选择
  13. 三 一党制执政模式的形成
  14. 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国内主要政治力量
  15. 围绕立宪会议存废的斗争
  16. 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合与分裂
  17. 一党执政体制的确立
  18. 四 “无产阶级专政”的是与非
  19. “无产阶级专政”的两种释义
  20. “无产阶级专政”应是“绝对强硬的政权”
  21. 对苏式“无产阶级专政”的评说
  22. 五 “党国制”的利与弊
  23. 苏联“党国制”的形成
  24. “党国制”的优势
  25. “党国制”与斯大林模式
  26. 六 执政时期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27. 列宁处理党内争论两例
  28. 斯大林处理党内矛盾的错误方针
  29. 处理党内矛盾的几点思考
  30. 七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31. 无产阶级政党在落后国家执政后面临的历史任务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直接过渡”
  3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4. 列宁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行
  35.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局限
  36.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37. 八 处理农民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结
  38. “马铃薯现象”:小农地位的社会学分析
  39. “同盟军”还是“同路人”
  40. 征粮:与农民的一场“战争”
  41. 列宁在农民问题上的转变和探索
  42. 九 知识分子政策的得与失
  43. 近代俄国文化生态和知识分子的分类
  44. 对技术型知识分子:赎买—利用
  45. 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无奈—驱离
  46. 革命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及其命运
  47. 十 世界革命:理想主义的困顿
  48. 作为理想的世界革命理论
  49. 作为行动的世界革命战略
  50. 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51. 关于世界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