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源流

中国古典诗学源流

汇聚了作者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成果与心得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

作品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撰写的32篇有关中国古典诗学的学术论文,立足于诗学本身的范畴来探讨它的源流演变,对诗学的内涵,诗史的演进趋势和规律,以及具体诗体与诗人创作等都作了探讨,试图探寻诗歌史中存在的发展演变的诗学系统。本书汇聚了作者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其中蕴藏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

钱志熙编著。

作品目录

  1. 前言
  2. “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
  3. 中国古代诗学演进的几种趋势
  4. 一、人类诗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民族诗学发展的特殊性表现的共同作用
  5. 二、从依附于音乐的“歌学”向纯粹诗学的演变
  6. 三、自然艺术性质的发展阶段与高度艺术化的发展阶段
  7. 四、群体诗学为主的发展阶段与个体诗学为主的发展阶段
  8. 歌谣、乐章、徒诗
  9. 余论
  10. 表现与再现的消长互补
  11. 一、儒家诗学体系中的表现诗美观和再现诗美观及其调和方式
  12. 二、在表现与再现两极间移动的诗史发展规律
  13. 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
  14. 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
  15. 结语
  16. 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
  17. 从王官诗学、行人诗学到诸子诗学
  18. 先秦“诗言志”说的绵延及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19. 论《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及其成因
  20. 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
  21. 一、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及其生成原因
  22. 二、乐府诗创作系统的转化与文人乐府诗传统的确立
  23. 三、文人乐府诗创作思想的深化和唐乐府的繁荣
  24. 论魏晋南北朝乐府体五言的文体演变
  25. 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
  26. 论齐梁陈隋时期诗坛的古今分流现象
  27. 论唐代格式、复古两派诗论的形成及其渊源流变
  28. 一、有关唐代文论、诗论存在不同派别的以往看法
  29. 二、格式派诗论的发展脉络
  30. 三、复古派诗论的发展脉络
  31. 四、复古派与格式派各自的诗史观与诗史建构
  32. 唐人比兴观及其诗学实践
  33. 唐诗境说的形成及其文化与诗学上的渊源
  34. 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
  35. 唐人乐府学述要
  36. 一、内涵
  37. 二、体制与流别
  38. 三、学说一:初盛唐诸家乐府学
  39. 四、学说二:元白一派的乐府学
  40. 五、学说三:韩孟一派的乐府学
  41. 六、结语
  42. 论初唐诗人对元嘉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43. 论绝句体的发生历史和盛唐绝句艺术
  44. 论初盛唐时期古体诗体制的发展
  45. 论王维“盛唐正宗”地位及其与汉魏六朝诗歌传统之关系
  46.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
  47. 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
  48. 杜甫诗法论探微
  49. 一、“法”及其相关的概念
  50. 二、“律”、“诗律”涵义的重新考察
  51. 三、杜甫诗法论的美学意蕴
  52. 四、杜甫诗法论的渊源和影响
  53. “百年歌自苦”
  54. 引论
  55. 试论“四灵”诗风与宋代温州地域文化的关系
  56. 论《千家诗选》与刘克庄及江湖诗派的关系
  57. 论词体的徒诗化进程
  58. 从宋词困境看姜夔在词体词风方面的突破
  59. 一、姜氏应对宋词发展中燕乐困境的词乐思想与实践
  60. 二、宋人对词体倚声方式的质疑与姜氏在词体创作方法上的突破
  61. 三、姜词表现男女之情的两种类型及其对婉约词风的改造
  62. 四、姜词吸收江西诗法入词的具体表现
  63. 论龚自珍诗歌的复与变
  64. 引言
  6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