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奕䜣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71 评价豆瓣读书
¥11.99¥5.99
5.99封顶截止至:2024-06-20 00: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奕䜣,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大名鼎鼎的恭亲王,既是当日中国最反动最保守的社会集团——皇室的骄子,又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既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又在瓦解和破坏它的根基;他既忠于成丰帝和慈禧太后,又经常与他们柢牾和争吵;他标榜礼义,却又疏于礼仪;他热爱并精通中华文化,却又热情地迎接世界工业浪潮的到来;他深深地热爱祖国,却有时又放手出卖主权。

在他的性格中,有傲岸,谦卑,坚强,妥协,狡猾,幼稚,诚恳,好奇,平易和孤独。他喜欢迂回曲折,却又百折不回。

单一性的主题固然能给人以明快的感觉,但生活中的人本来就具有多侧面,怎么能一言以蔽之曰:好或坏?

董守义,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研究生部,获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地方志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中国近代史、晚清史的教学与科研。著有《清代留学运动史》、《恭亲王奕䜣大传》、《晚清巨人传・李鸿章》及《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散论》等书,与人联合主编《清代全史》(第九卷),合译《未来文明的原点》和《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等书。另有论文数十篇。

作品目录

  1. 写在前面
  2. 第一章 竞争皇帝的宝座
  3. 一、道光皇帝的宠儿
  4. 二、上书房里文武双全的学生
  5. 三、大贵族桂良的高婿
  6. 四、咸丰帝奕詝的帝位竞争者
  7. 第二章 服从命运的安排
  8. 一、“今日之协力非昔日之协力也”
  9. 二、“承恩弼直抒愚诚”
  10. 三、“上责礼仪疏略”
  11. 四、“帝子才华旧著声”
  12. 五、“扫除氛祲奠皇州”
  13. 第三章 挽救帝国的危机
  14. 一、静观事变,败军之际膺重寄
  15. 二、阻遏联军,坚持先退兵后释俘
  16. 三、送还人质,决定无条件投降
  17. 四、谈判细节,力争英法早日退兵
  18. 五、酬谢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19. 第四章 发起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0. 一、克服摩擦,站稳脚跟
  21. 二、统筹全局,首倡“自强”
  22. 三、主持新政,创立总署
  23. 四、落实条约,对外开放
  24. 五、借师助剿,议订原则
  25. 第五章 平分最高统治的大权
  26. 一、恳请回銮,倍受猜忌
  27. 二、未列顾命,等待时机
  28. 三、密谋政变,一举成功
  29. 四、稳定大局,不肆株连
  30. 五、“垂帘”“议政”,联合掌权
  31. 第六章 建立“议政王”的功业
  32. 一、首批智囊团的组成和作用
  33. 二、平反冤狱所带动的人才选拔
  34. 三、汉族地主武装的进一步重用
  35. 四、第一次京察前后的吏治整顿
  36. 五、“外敦信睦,隐示羁縻”外交路线的实施
  37. 六、第一批外国武器的引进与拒绝
  38. 七、第一份近代化练兵计划的实施与推广
  39. 八、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的购置与遣散
  40. 九、第一所近代学校的开办与推广
  41. 十、“借师助剿”的实施与停止
  42. 十一、江南底定与战略转移
  43. 第七章 二遭严谴
  44. 一、“联合主政”破裂
  45. 二、破裂根源
  46. 三、“议政王”号被削
  47. 第八章 推出“自强”的第二目标
  48. 一、廓清中原:运筹帷幄与依恃近代武器
  49. 二、第一次派遣考察团了解西方
  50. 三、冲击波:推出“自强”第二目标
  51. 四、第一次开展教育大辩论
  52. 五、第一次派遣巡回大使团
  53. 六、“修约”:要近代化,更要独立自主
  54. 七、幕后操纵:诛杀宠监安德海
  55. 八、教案问题:有限的让步
  56. 九、七弟密折:来自手足的政治攻击
  57. 十、第一次组织工业化大辩论
  58. 第九章 三遭严谴与再佐新皇
  59. 一、同治帝大婚亲政,恭亲王三遭严谴
  60. 二、草率议结台湾问题
  61. 三、同治帝纵欲驾崩,恭亲王再佐新皇
  62. 第十章 决策内政外交的大计
  63. 一、近代化道路的总体设想
  64. 二、国防建设:“海防”与“塞防”兼顾
  65. 三、信息手段近代化初议
  66. 四、棘手的“马嘉里案”交涉
  67. 五、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68. 六、二批智囊团的构成及内部关系
  69. 七、坚持主权,拓宽大机器生产领域
  70. 八、改革遇到了阻力
  71. 九、版图交涉与筹建海防
  72. 十、铁路与留学:平生豪气消磨尽
  73. 十一、越南和朝鲜:中华文化圈上的重要环节
  74. 十二、电报和铜政:防止利权外流
  75. 第十一章 四遭罢黜与十年赋闲
  76. 一、被迫言战
  77. 二、替罪羔羊
  78. 三、太后宿怨
  79. 四、闲散亲王
  80. 第十二章 重返政治舞台
  81. 一、甲午战争之际
  82. 二、归还辽东前后
  83. 三、戊戌变法之前
  84. 第十三章 总结
  85. 一、亲王风范
  86. 二、实用主义典型
  87. 三、身后评价
  88. 附 恭亲王奕䜣生平大事年表
  89.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