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而谈终身成长
关于成长 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最近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个说法“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单独听说这句话,容易让人片面曲解成“努力无用”“机会主义”。细想没有努力又哪有选择呢?“努力无用”是懒惰者为自己的懈怠所找的借口。 我始终相信“小镇做题家”的努力,相应“刻意练习”的努力,相应富裕家庭出生的后代也需要付出的不少于一般人的努力。因为有太多儿时的天才因为没有后来的努力就变得碌碌无为的故事。 因为,大多时候我也认同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你这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并避免失败,你就可以被称为聪明。努力奋斗、错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因素则都不能被划在聪明这个范畴之内。 龟兔赛跑的故事本想强调努力可以有多重要的意义,却给了努力一个坏名声。它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并让人们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进者才有机可乘。 所以,此前我对努力的理解更多的是“勤能补拙”,却没有正确理解应如何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终生成长》让我真正明白,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让努力获得显著、持久的进步,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终生成长》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生成长》,带你发现思维模式的力量。 《终身成长》的第一章就先为我解答了此前自己对智力和努力的误解。 如今大部分专家同意,并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如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此处引出了本书始终围绕的两个定义,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即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见过的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即相应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当然,不能极端的把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理解成,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不难看出,两种思维模式,在人们面临挫折和失败时的思考截然不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因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首先,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看病问诊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你对自己宝贵的个人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一样——那么评估结果难免出现失真。这些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了,有些则模模糊糊,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能力,那么你根本就不了解自己。 如果你像这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一样,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那么你对自己现在的能力水平就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即使它还不值得炫耀。 一个个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你自己的价值;而在另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前一个世界里,遇到挫折意味着失败。得到一个糟糕的成绩,输掉一场比赛,被炒鱿鱼,被拒绝……这些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而在后一个世界里,自身没有成长,即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 在前一个世界里,努力是一件坏事。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如果你足够聪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而在后一个世界里,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才能。 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们陷入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成长型思维模式,让超越自我成为可能。 “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但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相反,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己的自尊。比如,他们会去找比自己还差的人。 成长型思维模式中,人们在面对失败也会痛苦、抑郁。但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 如果看到这里发现自己很多时候也是固定型思维,那继续后边的化解之法至关重要。首先,好消息是,思维模式是个性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可以改变的。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开始考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应对问题比较。 人们告诉我,一旦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痛苦中,他们会在各种消极时刻埋怨自己:错过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被失败贴上标签,或者因为事情仍需努力而感到泄气。然后他们切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确保自己会抓住挑战之机,从失败中学习,并继续努力。 不要走极端。要知道虽然努力确实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人可以不努力就取得长久的成功,但努力绝不是唯一的因素。人们有着不同的资源和机会。比如,富人就如同拥有一张安全网,他们可以承担更多风险,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获得成功。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在交际圈中很有影响力、知道如何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方的人都更容易让努力得到回报。富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再加上努力,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在评价别人之前,要记住努力并不代表所有,而且每个人的努力也并非建立在同样公平的前提之上。 书中介绍了很多学术界、艺术节、体育节的“天才”“天赋型选手”的故事。但这些英雄的故事都说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成长型思维模式,其核心在于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责任感。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商业领域的反应,自然首先要提成长型企业。 柯林斯在其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的,这其中有很多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带领公司走向卓越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并不是指那些能力超常、魅力出众、非常自负且自认为天才的人,而是那些谦虚、勇于不断提问并有能力面对残忍现实的人——也就是说,面对失败,即使是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能保持信念,相信自己最终可以成功。 卓越的领导者们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人类是可以发展的。他们身上的特征便是:他们并不总想证明自己强于他人。他们不会强调自己在金字塔的顶端,不会掠他人之功,也不会靠刻意贬低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他们会不断尝试进取,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他们可以找到的最有能力的人,他们会仔细审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正因为这些特征,他们才可以前进,这种前进是建立在事实而不是关于他们才能的美丽幻想之上的。 相反,在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人的世界里,人有优劣之分。他们必须不断确认自己属于优秀这个级别,而公司正是他们展现优秀实力的平台。这些领导者通常只关心他们 “个人是否伟大”,他们对这一点的过度关心导致他们在团队无路可走时通常会拉着公司一起走向死亡。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想要成为公司里唯一重要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比较时就会感到高人一等。 CEO 们的权力之大,足以让他们建立一个小王国,不分昼夜地确认自己的优越性。不管公司遇到怎样的危险警报,这个王国都能让 CEO 只听到对自己的赞美,只看到公司的成功。 管理学鼻祖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墓志铭是‘这里长眠的人能把比他更优秀的人才招至麾下’。” 作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相信人的潜能和发展潜力——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他人。在他们眼里,公司不是突出自己优越性的工具,而是可以促进成长的发动机——可以促进他们自己、员工以及整个公司的成长。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认为,公司领导人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发展潜力和激情,而不是卓越的才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最终都会充满了痛苦,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却充满感激之情。他们感激自己的同事,感激他们让自己精彩的旅程成为可能。他们将这些同事称为真正的英雄。 想想你所服务的公司,是经常发生群体思维还是团体讨论呢?群体思维指人们在团体决策过程中思维倾向于一致,没有人提出异议,没有人采取批判的态度。当人们过分相信一个有天赋的领导者、一个天才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群体思维的现象。当一个群体沉迷于自己的优越感时,群体思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当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热衷于惩罚持异见者时,群体思维现象也会发生。 那么,为什么当人们做重要决定的时候,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此重要呢?成长型思维模式消除了“能力是固定的”这个概念给人们带来的错觉及负担——让人们能够进行全面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从而提高决策水平。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认为拥有天赋当然是件好事,但这只是一个起点。这些管理人员更重视员工以及自己的发展。他们给员工更多的个人发展指导,会注意员工的进步,而且欢迎他们提出批评意见。相应的,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更强,并拥有更高的员工授权水平和所有权意识,并愿意承担更多的义务。 不是怂恿你跳槽,先了解起来吧,万一就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或者企业相中你呢,未来的你一定更加优秀!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我这项工作中让我最开心的就是可以看到人们发生变化。 但思维模式的改变并不似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其实,无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这些理念,所有人都在不断感受着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思考这些事意味着什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的思维一直在不断观察和解读一切,使我们的生活得以在轨道上正常行进。但是有些时候,解读的过程会出现差错。有些人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过度解读,这会导致过度焦虑、压抑、愤怒或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思维模式构建了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复杂思绪,引领了整个解读的过程。 所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主题便是内心活动从评判式到成长型的转变。 人们坚持固定型思维模式,一般都是出于某种原因。在他们人生中的某一时刻,固定型思维模式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固定型思维模式告诉人们他们是谁,或者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聪明、有天赋的孩子)而且会告诉他们如何成为这个理想中的人(表现优秀)。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为你提供获得自尊心的方案,还可以让你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尊敬。 迈出第一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定一个具体的、成长型导向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实行它。 他们也会遇到挫折。他们知道,挫折是难免的。所以,他们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问自己:“我能从挫折中学到什么呢?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好的自己”与“坏的自己”之间的一场战斗。 当人们为了拓展事业、治愈伤痛、帮助孩子成才、减轻体重或者控制怒气而改变思维模式时,这种改变需要得到保持。这很惊人:事情好转后,人们往往不会继续做那些让事情好转的事了——一旦感觉好了,你也就不再吃药了。 总结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走过的旅程: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接受。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的。但即使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并不代表我们要去接受它高频率出现的事实,以及接受它在出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观察。去发现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 教育。你现在知道了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以及他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他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现在还需要做什么呢?即使那些诱发固定思维模式的诱因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教育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并邀请他一起加入我们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改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不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但我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而拥有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生活。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现在,该由你来决定是否该做出改变了。也许应该改变,也许无须改变。但无论你选择如何,请记住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就去试试这种思维模式。它会一直在那里等着你,为你展示通往未来的道路。 2023/11/12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