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青春
一个纸媒记者的十年
¥1.99
查看比赛详情 >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 非虚构组 入围作品
作品简介
本文记叙了一个年轻女孩从走出大学校门,进入报社工作十年里经历的成长与蜕变,同时也表现了在社会急剧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遭到前所未有颠覆的过去十年中,一份有着66年历史,同时也有着这样那样制约的报纸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改变契机。
作者的个人经历恰好是纸媒从辉煌到衰落的演变历程。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真实的工作是什么样的?除了人们想象中的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之外,对于大部分平凡的记者来说,一方面,这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被赋予这样那样的情怀与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忍受理想与庸常的冲突而带来的煎熬和自责。本文在理性的思索之余,也不乏细腻笔触,从一个普通记者的视角,展现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真实状态。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有时候理想主义可以让人觉得自己是有头脑的、不是随波逐流的,但是,但是,千万不要迷信这个,别让‘理想主义’变成了精神鸦片。生活是现实的,每个组织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特别是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组织,要搞清楚这个道理。20 人
既无半点野心,又无一丝期望11 人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身处一列被劫持的火车上,不知未来驶向哪里,也不知会否中途就掉落悬崖,可是,有一点确凿无疑的是,这列火车再也停不下来了。10 人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9 人
百年的光阴就从这条狭窄的马路上流过,踌躇满志的文人、无力回天的文人、碌碌无为的文人……无数靠写字为生的人在这条路上走过,却都被时间遗忘。8 人
逐渐适应D报工作后的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写D报的大多数稿子,也是一项类似于扫雪的工作,不需要追问意义和价值,只需准时交出合乎领导要求的稿子即可,把它形容为一项充满事务性意味的重复劳动也完全没有问题——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写的是“新闻”。7 人
这些细细小小的感动,就像日复一日庸常琐碎的生活一样,原本是生活和人生的实相,可是,写文字的人,总要追寻一些所谓意义和情怀。7 人
第二天,我的报道是一条简单的会议新闻;而Q的报道,是一篇“院士崇拜不可过度”的通讯稿。Q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把问题的矛头指向院士制度本身,而是从社会风气角度入手。虽然本质问题殊途同归,但显然,矛头指向虚无的“全社会”。比质疑一项主流社会在当时还都认可的举国体系,要安全的多。6 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 人
可是现在早已不是文人造就都市文化的时代。当别的同龄女子可以在夜晚时间逛街、恋爱的时候,我却还在高楼上,在文字的方寸之间做无谓的周旋,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5 人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讲究气场的。5 人
每天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这是我很多年以来的梦想,但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实现。5 人
而这所有的一切,在第二天报纸从印刷厂下线被摆上报摊,成为读者用来垫午餐便当盒、或是用来包一条香烟、亦或是包生鲜鱼肉的纸品之际,所有这些文字上的推敲、字斟句酌,根本没有人会在乎。4 人
念兹在兹4 人
可事实是,盛宴已成过往。不管是D报还是W报,亦或是别的什么报,在时代大潮下,纸质媒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舆论场,这是怎样都无可奈何的事情。就算有副市长的电话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像Q一样拿新闻奖,然后做个报社中层,已经是顶顶好的成长道路了。4 人
告别告别,人生就是不断的告别、离开。而N,永远是这样的充满勇气。4 人
大学毕业前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写论文的关系,我曾深深沉溺于类似这种“洋场文人”的情意结之中。3 人
很多年来,我总是善于通过分析一个人唱歌的风格,大致判断其性格特征。一般来说,喜欢周杰伦、陶喆的,要么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要么是相对具有海派特质的男人;喜欢汪峰、许巍,或者摇滚范儿更浓烈点,直接上郑钧、唐朝或是零点的,一般来自北方或者在北方有过长期生活经验,雄性荷尔蒙旺盛、骨子里有点流浪愤青血液的男人;粤方言区以及附近几个南部内陆省份的,会首选陈奕迅的粤语歌。3 人
“报纸的宽容度是你自己争取来的。”3 人
是的,我由衷地佩服那些优秀调查记者的能力和敬业精神,并深感自己没有相应的潜质。如果我做调查记者,肯定一篇稿子也完成不了,原因很简单,我是一到饭点就饿,一到睡点就困,对人说谎会脸红,夜里有个风吹草动就睡不踏实的豌豆公主,更严重的是,天大的事情发生,我都会下意识表现得无动于衷。3 人
一如既往的淡定,和新闻激情的欠奉,让我在某些直觉稍纵即逝的刹那,也没有好好去抓住它。3 人
对于一个综合类日报的科技记者来说,这也许是绝无仅有的,用自己的文章给社会带来一点改变的机会。3 人
而我则对这些文章背后的作者更感兴趣。科学松鼠会其实就是一个科学写作者的社团,这些在理工科行业工作或是就读的年轻人,不仅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由于受过正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对于其他专业领域也有触类旁通的基础,再加上善于从各个渠道收集、整合信息,以及对于写作的兴趣,才能写出这些传统媒体的科技记者所写不出的东西。3 人
虽然我很不喜欢科学松鼠会以及后来的果壳网所隐隐传递出的“我懂科学我很酷,你们文科生都是傻子”的傲娇姿态,但至少,就起码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训练而言,理工科学生的确从整体上胜过文科生太多。3 人
所以,问题就变成,当年轻的理工科人才也会拿起笔来写文章,并直接通过网络传递给受众了,那么,还要我们这些做着蹩脚“翻译”工作的文科生科技记者干嘛?再进一步说,当越来越多的“科普解读”稿可以在维基百科、知乎上找到整篇完美地几乎不需要修改的文章时,报社的科技记者究竟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而撇开科技领域,类似的问题几乎正在颠覆传统媒体中的每一个“条线”。3 人
怕只怕,屠龙之术经年不用,至少也荒废了一半。3 人
再比如,以前坐地铁二号线上班,有种“白领”的感觉。因为二号线连接了陆家嘴、南京西路、静安寺等几大写字楼集中地,上下班时间多见打扮时髦的年轻白领人士;而莘庄位于闵行区,本身就是外来人口导入区,再加上一号线连接了上海站和南站两大火车站,于是,和我们一起挤在车厢里的,往往是衣着老土甚至邋遢的外来务工人员,睁着惶恐的大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大都市,当然,脚下也少不了鼓鼓囊囊的行李和扁担。3 人
如此骄矜又自我感觉良好的纸媒人,活该被淘汰吧。也3 人
如此骄矜又自我感觉良好的纸媒人,活该被淘汰吧3 人
有时候,时间自然会给出答案。3 人
“33岁,是他拍出《情书》的年纪,而今,当年《情书》的那些影迷,也渐渐走过这个年纪,被各种爱与义务,捆绑着前行。也许这就是我们爱岩井俊二的原因,他是一块琥珀,为我们封存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3 人
《申报》、《新闻报》和《时报》。三大报明争暗斗,各有千秋:申报馆里有当年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轮转机;新闻报馆四楼屋顶养了三四百只意大利信鸽,用于记者远距离发稿;时报馆大楼是突兀的七级佛塔,佛塔下的风铃,随风响起清脆的声音……也2 人
消息类稿件,那么在开门见山的导语之后,是一段背景介绍,然后是对于该新闻的意义、作用(或诸如此类的其他)的解读,如有需要,再辅以一个例子,将字数控制在千字以内(便于参评新闻奖),便可以结尾了;如果是通讯类稿件,那么一般会以“家住XX区的XX阿婆(小姐、先生)日前在XX办理XX业务,以前,他/她需要如何如何,现在,他/她只需要如何如何,因为XX部门现在推出了一项XX的新措施……”句式开头,在第二段简单介绍背景之后,一般是分三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下配以一个实例,若干段分析、专家点评,字数控制在三千字以内。2 人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2 人
《恋爱的犀牛》2 人
回家后想了想,又给他去了一封邮件,说了之前路上没说完的话题,以及自己的困惑。一个星期后,收到了他的回复:2 人
言归正传,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啸,可能是科学松鼠会第一次走出科普圈,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正当一众传统媒体记者和我一样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专家”时,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却如神迹般源源不断地有符合我们口味的文章放出。从地震中的“生命三角”是否安全,到近期能否吃海鲜,甚至对于日本核泄漏可能波及范围的推测……几乎一应俱全,以至于不少偷懒而缺乏操守的媒体直接原文复制粘贴了事。2 人
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十年的收入递增,远远赶不上房价的疯狂涨幅。但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是,十年里,伴随着与文字的周旋,记者的年华老去,而经验值,或者说可在“外面世界”变现的经验值,并没有增加多少。这才是真正可怕之处。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