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1500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目前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到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作品目录

  1. 人文学科的危机
  2. 本土思想资源与西方理论
  3. 没有地图的旅程
  4.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5. 我读韦伯的历程
  6. 现在历史是什么?
  7. 一 前言
  8. 二 传统史学动摇
  9. 三 年鉴学派
  10. 四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11. 五 史学的几种新视野
  12. 六 新文化史
  13. 七 史学典范的危机
  14. 八 重新思考E.H.Carr的What is History
  15.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
  16. 历史领地的流变
  17. 一 《中国史新论》的编纂过程
  18. 二 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正在改变
  19. 三 保卫“书的文化”
  20. 如何透过历史向古人学习
  21. 龚自珍的《尊史》篇
  22. 重访历史:寻找“执拗的低音”(与葛兆光对谈)
  23. 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
  24. 创造性地转换与创造性地消耗
  25. 现代学术词汇的困境
  26. 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
  27. 人文的优先性
  28. 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29. 不断重述的必要
  30. 惶惶惑惑的台湾文化氛围
  31. 人文优先的多元文化
  32. 建立合理的现代社会
  33. 知识分子的没落?
  34. 文化多样性
  35. 书的危机
  36. 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
  37. 学术事业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
  38.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39. 一 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40. 二 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41. 三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42. 四 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43. 五 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44. 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
  45. 一 简谈我的治学经历
  46. 二 研究学问的快乐
  47. 三 研究学问最痛苦的时候
  48. 四 写论文时要做的事情
  49. 五 写论文时应避免做的事
  50. 六 学术研究的精神气质:性格与学术
  51. 七 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寻觅、困惑、挫折是不可少的
  52. 八 研究社群的塑造
  53. 九 一些反省
  54. 余英时印象
  55. 追忆余国藩先生
  56. 回忆牟复礼先生
  57. 记杜希德教授
  58. 回忆马里厄斯·约翰逊(Marius Jansen)老师
  59. 学术需要时间和自由
  60. 学问很多时候就是聊出来的
  61. 十五世纪以后的中国是多姿多彩的时代
  62. 不把古人打扮成现代人,不把中国历史打扮成西方历史
  63. 思想史内外
  64. 治学漫谈
  65. 后记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