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8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01444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辽、西夏、金、元”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作者:

杉山正明,1952年出生于静冈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在该校研究生院文学研究专业修满博士课程。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讲师、京都女子大学副教授,现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专业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古代史,从中央欧亚大陆游牧民的视角描绘的新世界史图景受到高度评价,于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主要著作有《大蒙古的世界》、《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的兴亡》、《耶律楚材及其时代》、《游牧民眼中的世界史》、《蒙古帝国与大元兀鲁斯》。

译者:

乌兰,蒙古族,1954年4月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至1987年,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进修。2004年至2005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蒙元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有学术著作《<蒙古源流>研究》、《<元朝秘史>校勘本》等,用汉、蒙、日、英等文种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乌日娜,蒙古族,1953年11月生,内蒙古外国语职业学校专职教师。1989年、1996年曾两次前往日本,参加国际交流基金日本语国际中心日语研修活动。曾多次担任日语口译工作。

作品目录

  1. 推荐序 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2. 前言 世界史中的中国史
  3. 第一章 巨大变革的前奏
  4. 起始发生在何时
  5. 追问“时光”
  6. 余录
  7. 唐王朝的巨大虚像
  8. 唐王朝与亚洲的8世纪
  9. 草原的变化
  10. 衰退的“玄宗王朝”
  11. 安禄山的光与影
  12. 不一致的人物形象
  13. 向粉饰和贬低倾斜的史料
  14. 混血之人
  15. 其名为“光”
  16. 突厥之血与英雄传说
  17. “安”家的养子
  18. 国际市场的中介人
  19. 欧亚大陆中的“安史之乱”
  20. 天下动乱
  21. 不可思议的变态
  22. 建国与暴毙
  23. 回鹘的野心
  24. 在欧亚大陆史的地平面上
  25. 走向分权化的漫长时期
  26. 叛乱是否终止
  27. 底片中的世界
  28. 回鹘的相对优势
  29. 吐蕃的发迹
  30. 两强相争
  31. 回鹘的瓦解
  32. 余录
  33. 吐蕃的衰落
  34. 在日益衰微的唐朝之名下
  35. 所谓“时代”的姿态
  36. 第二章 走向契丹帝国之路
  37. 看不见的一条越海之线
  38. 《将门记》如是说
  39. 记录与真实,以及……
  40. 东丹国的使者
  41. 甄萱的选择
  42. 平安时代的日本不曾获知吗
  43. “遣辽使”真有其事吗
  44. 北行还是南行
  45. 宽建法师之派遣
  46. 扑朔迷离的死因与命运的起伏
  47. 裴璆的悲剧
  48. 重叠的形象
  49. 奔向帝国的助跑
  50. 被遗忘的英雄
  51. 五代与契丹同时
  52. 历史理念与事实主义
  53. 夷离堇的立场
  54. 模糊的前半生
  55. 沉没在黑暗中的祖先
  56. 与安禄山的缘分
  57. 同时兴起的契丹与沙陀
  58. 通向阿保机之路
  59. 契丹与沙陀
  60. 建国准备
  61. 云州会盟
  62. 李克用之提案
  63. 阿保机的变卦
  64. 断念与独立
  65. 逆向组合
  66. 三支箭遗言
  67. 余录
  68. 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69. 阿保机的即位
  70. 余录
  71. 迷雾重重的夺权与令人生疑的史书
  72. 打破三年轮换制
  73. 谋杀诸部大人
  74. “九年”之义
  75. 阿保机与李存勖
  76. “父”与“子”
  77. 危机与打算
  78. “超新星”李存勖
  79. 三极命运
  80. 不可避免的冲突
  81. 阿保机的南进与策略
  82. 新州之崩
  83. 李存勖的抗议
  84. 第三章 走向南北共存的时代
  85. 两轮升起的朝日
  86. 两军的激战
  87. 幽州的攻防
  88. 阿保机的决断
  89. 彼此的差异
  90. 沙陀的大逆转
  91. 余录:记录和历史
  92. 南北并立的模式
  93. “中间项”卢文进
  94. 幽州的教训
  95. 李存勖的南伐
  96. 激战前的伏笔
  97. 定州的爱憎剧
  98. 困惑的二人
  99. 司马光的浅见
  100. 相矛盾的记载
  101. 二次激战
  102. 沙陀的唐王朝
  103. 李存勖的倒台
  104. 阿保机之死
  105. 东丹王的传说
  106. 刚强的未亡人月里朵
  107. 东丹王突欲的晦气
  108. 被推翻的设想
  109. 阿保机的本意
  110. 意外之死
  111. 月里朵的选择
  112. 东丹王之渡海
  113. 沙陀之混乱
  114. 契丹帝国的抱负
  115. 契丹南进
  116. 沙陀之属国化
  117. 大同之梦
  118. 东丹王之血脉
  119. 澶渊之盟
  120. 南北共存的一百年
  121. 第四章 访问已消失的契丹帝国 ——眺望历史和现在
  122. 穿越千年的时空
  123. 小型之旅
  124. 首见之“契丹本土”
  125. 庆州白塔
  126. 为何现在研究契丹
  127. 辛苦与乐趣
  128. 契丹研究之苦涩
  129. 西方的契丹是历史的暗角
  130. 必然的可能性
  131. 负面印象
  132. 不愿记写契丹的蒙古人
  133. 契丹的国号
  134. 旅途中的思索:中国还好吧
  135. 山与草原
  136. 向日葵与波斯菊之路
  137. 草原的危机
  138. 余录
  139. 玉米地的扩张
  140. 畜牧业会消失吗
  141. 两幅英雄的画像
  142. 耶律阿保机之像
  143. 向现代化的发问
  144. 西方的帖木儿之像
  145. 传奇的那边
  146. 给人冲击的皇帝陵
  147. 美丽的圣地
  148. 传说真实存在
  149. 神话传说以及真实存在
  150. 被营造出来的神圣力量
  151. 契丹与桃花石、契丹与蒙古
  152. 与唐朝的联动
  153. 唐朝即桃花石
  154. 蒙古的先导者
  155. 发问欧亚大陆史
  156. 第五章 亚洲东方的多国体系
  157. 西夏与李元昊
  158. 难以讲述的西夏
  159. 西夏语研究的关键作用
  160. 各种各样的唐兀部落
  161. 通向李元昊的路
  162. 李元昊的西夏国
  163. 庆历议和
  164. 女真族的联盟大金国
  165. 作为国家的光与影
  166. 《金史》“世纪”的趣味
  167. 海上之盟
  168. 势均力敌者当中的中华
  169. 第六章 在欧亚大陆超地域帝国蒙古的统治下
  170. 蒙古的出现
  171. 苍狼与光之子
  172. 尚不十分清楚的真相
  173. 蒙古兀鲁思的原点
  174. 中亚东半部的雪崩现象
  175. 征金之战
  176. 中亚远征与成吉思汗之死
  177. 走向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
  178. 金国的灭亡
  179. 窝阔台政权的新规划
  180. 陆上的世界战略
  181. 帝国的摇曳
  182. 蒙哥的光芒
  183. 陆海超地域帝国
  184. 忽必烈的政变政权
  185. 李璮的野心
  186. 走向多元复合的帝国
  187. 襄阳之攻防
  188. 轻取南宋国
  189. 高丽国的变身
  190. 如何看待蒙古对日本的侵袭
  191. 两次大叛乱
  192. 体制化的国家经营
  193. 忽必烈的 新国家建设事业
  194. 中华的装束
  195. 穆斯林商业网与物流通商之管理
  196. 以地域为单位实施统治
  197. 庞大的多部族复合国家
  198. 整合的非欧·欧亚大陆世界
  199. 和睦的帝国
  200. 大元兀鲁思政局的动荡
  20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交流
  202. 全球规模的自然灾害与通向后蒙古时代之门
  203. 自然灾害和叛乱起义的连锁发生
  204. 余录
  205. 忽必烈王权的落幕
  206. 结语 通向全球化时代之门
  207. 附录
  208. 主要人物略传
  209. 历史关键词解说
  210. 参考文献
  211. 历史年表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