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的孩子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2576 评价豆瓣读书
¥88.00¥44.00
世纪文景11月专场5折促销截止至:2024-11-25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和质性研究方法,当下专注于研究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塑造、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和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

作品目录

  1. 代序 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
  2. 一、不被期待的
  3. 二、县域教育的历史发展
  4. 三、魔幻现状
  5. 四、以教育扶贫的名义进入县域到底应该怎么做?
  6. 五、教育生态该不该采取适者生存模式?县域教育出路何在?
  7. 第一章 被抽空的县中:一个“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的缩影
  8. 一、县政府与教育局:资源配置权和教育事业主导权之间
  9. 二、托管方和学校管理团队:市场激励与基础教育托底的守护之间
  10. 三、“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师:经济绩效与专业发展之间
  11. 四、“走”或“留”的学生和家长:择校资本决定离场能力
  12. 五、县域教育的困局和变局
  13.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14. 一、既种瓜又种豆:面向“低洼地带”学生的村小课堂
  15. 二、在瓜田里种豆:村小课堂教学细节
  16. 三、种瓜得瓜也得豆:对一堂高二数学课的全程观察
  17.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18. 一、生存之困:“穷且益坚”的孩子们
  19. 二、学习之难:从“被淘汰”到“被放弃”
  20. 三、课余之闲:写写作业、玩玩手机
  21. 四、社会分层:差距的代际传递
  22. 五、未来期待:“没想过”和“不敢想”
  23.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24. 一、船到码头车到站:县域教师的待遇、职称与工作量
  25.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所衰败县中的教师现状
  26. 三、以教师为志业:一个县中语文教师的素描
  27. 四、蛰伏:一个村小教师群体的生存心态
  28. 五、有编制的打工人:定向教师和代课老师
  29. 第五章 无奈、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30. 一、择校行为:顺其自然或以成绩为基础寻找相对优势
  31. 二、教育期望:内外合力催生县中家长的高教育期望
  32. 三、教养方式的两极化:无能为力的村小家长和全面保护的县中家长
  33. 四、“从头再来”:二孩教育的反思与释怀
  34. 第六章 学校的“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35. 一、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发展家乡教育为己任
  36. 二、作为学校发展负责人:被政策安排的竞争与兜底
  37. 三、学校内部的“钱”“人”“事”管理:资源匮乏下的精耕细作
  38. 第七章 学校的“杂事”: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39. 一、“低关联-高冲突”的杂事:校长需面对的日常行政考核
  40. 二、作为全镇教育事务管理者:政府体制末端的责任人
  41. 三、校长应对考核的日常技术:任务分解和过程留痕
  42. 四、学校所处的“压力型体制”与校长对“杂事”的回应性逻辑
  43. 第八章 政校关系: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44. 一、县政府对学校的分类管理和纵向评估
  45. 二、学校用人自主权:“人社局卡教育局,教育局卡学校”
  46. 三、学校经费收支自主性:“在政府监管下创收经验派不上用场”
  47. 四、通过学校进行社会动员: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48. 五、“数据—检查—排名—奖惩”的技术治理
  49. 第九章 城乡关系:从村落中的国家到县城里的市场
  50. 一、特岗教师的招聘和流失:“基本都会调回县城”
  51. 二、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班容量从三十多人变成了几个人”
  52. 三、“无风带”: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再考察
  53. 四、跨区招生:处于城市学校和私立学校夹击中的县中
  54. 五、学习成绩:作为跨越城乡和融通普职的“硬通货”
  55. 六、县域教育治理政策效果递减:从跨越城乡的受教育者的行动视角考察
  56. 尾声 县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
  57. 一、县域教育作为“他者”还是“主体”?
  58. 二、教育事业评价体系诸要素:主体、原理、话语和指标
  59. 三、教书育人话语中教师的志业承诺
  60. 四、管理技术话语中学校的项目验证
  61. 五、管理和行政话语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情境确认
  62. 六、行政和政治话语中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系统论证
  63. 七、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家的教育制度选择
  64. 结语:重整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评价体系的分层与自主的纵横逻辑
  65. 写在后面 县域教育研究过程和反思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