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1167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45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钱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人文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等。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

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与社会的持续关注,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的批评,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深度考察,在学界与读者中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目录

  1.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总序
  2. 前言
  3. 第一编 思想启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4. 第一章 理论的倡导
  5. 第一节 胡适:开启文学语言的变革
  6. 第二节 周作人:倡导文学思想革命
  7. 第三节 鲁迅:“文学革命”实绩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8. 第二章 开创期的文体、语言试验
  9. 第一节 现代小说:形式的创造
  10. 第二节 现代新诗:外来形式如何在中国扎根
  11. 第三节 现代散文:在继承与突破传统中构建现代汉语新范式
  12. 第四节 现代话剧: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化的最初实验
  13. 第二编 社会大变动时代现代文学范式的建构
  14. 第三章 现代都市文学、现代乡土文学三大家
  15. 第一节 茅盾:现代中国都市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开拓者
  16. 第二节 老舍:“中国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17. 第三节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和两个都市的相遇与相撞,由此产生的现代中国乡土小说
  18. 第四章 现代都市文学的文体新实验
  19. 第一节 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新市民文学的先锋性
  20. 第二节 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显、隐适度”与“由重诗形到重意象”的美学转折
  21. 第三节 曹禺:现代剧场艺术的诞生,中国话剧史的顶峰及其超前性和内在的孤独
  22. 第四节 鲁迅:“杂文”,终于找到的属于革命时代和自我生命的文体
  23. 第五节 夏衍等:报告文学,左翼文学的文体
  24. 第三编 民族解放战争年代现代文学的纵深发展
  25. 第五章 不同战区、文学空间里的六大家
  26. 第一节 重庆:巴金——战争中对“家庭、家族”的重新指认
  27. 第二节 昆明:冯至——生命的沉思:追寻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永恒
  28. 第三节 香港:萧红——东北大地女儿的童心世界
  29. 第四节 上海: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凡人世俗人生的审美观照
  30. 第五节 重庆——延安:艾青——根深植在“土地”上的诗人,面对“太阳”歌唱的“吹号者”
  31. 第六节 山西:赵树理——“农民中的圣人”,“农民书写”的独创与丰厚
  32. 第六章 战争文学的多元探索
  33. 第一节 民族与阶级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34. 第二节 流亡者文学:个体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又反思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35.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发现与展示:凡人的反(非)英雄主义、反(非)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36. 第七章 现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37.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走向边远地区和底层民间社会
  38. 第二节 雅、俗对立趋于消解与相互融合
  39. 第三节 作家与文学的皈依,“新小说”的诞生
  40. 第八章 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41. 第一节 张天翼:坚守文学的批判功能,创造集现实性、超越性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42. 第二节 沙汀:四川文化中深沉的喜剧感与诗意
  43. 第三节 钱锺书:西化知识分子的自嘲、自省,悖论式的机智与反讽
  44. 第四节 孙犁:战争中的女人是足以对抗丑的极致的“美的极致”
  45. 第五节 端木蕻良:粗犷与温馨两种对立美学因素的对衬与交织
  46. 第六节 骆宾基:从战场到大山的还乡之路
  47. 第七节 无名氏:通俗、先锋两栖作家
  48. 第八节 李拓之:自觉追求繁复、华丽、堆砌、雕琢与妖艳、怪异的美
  49. 第九节 废名: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
  50. 第十节 穆旦:战争废墟上的中国现代哈姆雷特
  51. 第十一节 汪曾祺:穿越时空,从40年代走到80年代
  52. 权当“结束语”: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思考
  53. 后记
  54. 附录一 延伸阅读书目
  55. 附录二 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举要)
  56.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别册
  57. 钱理群的文学史观
  58. 钱理群:热情与怀疑
  59.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
  60. 彼岸的关怀,可以照亮此岸
  61. 钱理群代表著作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