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一项观念史的考察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32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本书采用经典文本与历史语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作了历时性的梳理与论析。近代中国人的民主观念既不是西方某个时期、某个国家或地区民主观念的移植或复制,亦非传统中国民本思想的蜕变或拓展,而是在变化的历史语境中,本土资源与域外经验、借鉴他者与弘扬国粹交互影响的显现,有着鲜明的工具性与本土性的特质。

闾小波,男,196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著有《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高丽大学出版社2019年韩文版)。

作品目录

  1. 作者的话
  2. 引言:观念史、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3. 第一章 历史遗产:前近代中西民主观念与制度资源之比较
  4. 第一节 思想观念:民本与民主
  5. 第二节 制度安排:一元与二元
  6. 第三节 观念、运动与制度:民主化进程展开的复杂性
  7. 第二章 历史时空:近代中国民主观念流变的国际背景
  8. 第一节 西方民主的发轫期
  9. 第二节 西方民主的受挫期
  10. 第三节 西方民主的推广期
  11. 第三章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12. 第一节 西方的“东方主义”与传统中国视域中的外邦形象
  13.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人对西方认知的变化
  14. 第三节 中体西用——比较视野中的优势互补
  15. 第四节 议会制——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16. 第五节 新知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17. 第四章 民智与民权:维新时期民权观念之建构与流布
  18. 第一节 甲午后的舆情与思维空间的放大
  19. 第二节 民权与民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20. 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阅读革命及功效
  21. 第四节 社会对民权说的回应——以湖南为例
  22. 第五章 浪漫与审慎:20世纪初民主观念的分岔
  23. 第一节 民主知识库的构建——以梁启超为代表
  24. 第二节 革命派浪漫主义民主观的强势表达
  25. 第三节 君宪派审慎民主观的弱势论辩
  26. 第四节 民主及宪政观念的社会化与知识化
  27. 第六章 超越与调适:民初民主观念的进一步分岔
  28. 第一节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凯旋与顿挫
  29. 第二节 从超越议会民主到追求直接民主
  30. 第三节 “国性论”与“调适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诉求
  31. 第七章 庶民与民主:庶民主义民主观的生成
  32. 第一节 民粹(庶民)主义的一般特征与功效
  33. 第二节 “五四”前后庶民主义民主的学理构建
  34. 第三节 守望自由主义民主——“好政府主义”
  35. 第八章 人权与自由: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兴衰
  36. 第一节 自由主义者的呐喊——《新月》
  37. 第二节 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论辩——《独立评论》
  38. 第三节 自由主义者的绝唱——《观察》
  39. 第四节 自由主义命运之反思——天时、地利、人和乎?
  40. 第九章 宪政与代议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诉求
  41. 第一节 训政与党治——宪政的前提抑或障碍?
  42. 第二节 议会主权——自由民主主义“行动人物”的抗争
  43. 第三节 制宪与行宪——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彷徨与分化
  44. 第四节 工具与价值——难以调和的紧张关系
  45. 第十章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生成
  46. 第一节 人民主权与民主集中制——早期共产党人民主观的初步表达
  47. 第二节 苏维埃制度——体现人民主权理想的制度设计
  48. 第三节 民主的模范区——建构民主的理论与样本
  49. 第四节 宪政即民主——解构国统区的宪政运动
  50. 第五节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经典表达
  51. 结 语
  52. 参考文献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