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罗马

死于罗马

德语文学桂冠奖项“毕希纳奖”得主,“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8.588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人们为历史的伟大建造纪念碑,而在伟大的背后,一切终究是敬献给了死亡。”

✦在充满神话和遗迹的荣耀之城罗马,旧势力试图卷土重来,新一代却努力摆脱过往。

✦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被原谅,甚至被遗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纳丁·戈迪默一致推崇

✧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得主 沃尔夫冈·克彭 “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

✧致敬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与君特·格拉斯《铁皮鼓》、W.G.塞巴尔德《移民》齐名

✧20-21世纪德国百佳小说之一,入选《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死于罗马》是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克彭“战后三部曲”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文学经典,目前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是克彭被译介最多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逢的故事。在这幅四分五裂的家族肖像中,有怀念战争的党卫军,有投机取巧的官僚,有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现实的后代。他们各怀心思,游荡在充满旧日神话和历史遗迹的罗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沉重的过往。

克彭在本书中再次展现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多重视角、内省式叙事。他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内心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冲突,对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社会变革的冲突,从战争、官僚、宗教、艺术四个角度拷问一个民族的灵魂。

沃尔夫冈·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

德国作家,战后德国文坛传奇。早年做过记者、演员、戏剧顾问、报刊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伤心情事》等。1951年起发表的“战后三部曲”——《草中鸽》《温室》《死于罗马》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完整呈现了战后德国的社会政治氛围,轰动当时的德语文坛,被公认为战后德语文学经典,奠定了克彭的大师地位。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称其为“当代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后期著有一些游记以及回忆录《青春》。1962年荣获德语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

赵洪阳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院硕士,长居法国。曾在南京林业大学、法国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任职。目前主要从事德语、法语、英语的翻译工作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中法文化交流等工作。

作品目录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