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童话
作品简介
《紫色童话》系列是安德鲁·朗格的色彩童话系列之一。朗格先生自工作起便致力于收集翻译各国童话,一方面出于兴趣,一方面用于其人类学研究。色彩童话系列是这位院士作者一生的心血,总共有12集,在这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并再版多次,经久不衰。
《紫色童话》更是这串珠玉项链上重要的一颗,成书于1901年,主要搜集了35篇来自东欧、斯瓦西里及日本的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类型多集中于个人成长和冒险类。最初出版之时,作者将其定位为童书,而不同于大众所熟知的所谓童话,这些故事不仅仅一腔热血地讴歌善良、勇敢、宽容、坚贞等传统童话颂扬的美好品质,其情节与处理戏剧矛盾的方式上更有许多出人意料之处,非常值得反复品味,也无怪J·R·R·托尔金曾反对这种定位。打开本书,读者可见神明的世界避开了世人的传颂(《彤拉瓦传说》),历经千辛万苦的王子没有和公主在一起(《黎明仙女》),怀有雄心大志的王子也似乎不再符合“勇斗恶龙”的形象(《想看世界的王子》)……诸如此类,每篇故事读下来都会有更多问题,推着读者往更深的层次挖掘。
这部书不仅仅是给“世界儿童最好的精神食粮”(萧伯纳语),亦有助于学龄儿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具有独特的文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研究价值。过往的国内译介主要集中于分享其故事价值,而今再次面市,希望这本书的更多内涵能够得到更多挖掘。
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22),苏格兰著名文学家、新闻工作者、诗人、文艺批评家,生于苏格兰塞尔扣克。父亲是塞尔扣克市委会成员,母亲则是萨瑟兰郡第一位公爵的管家,家境优渥。青年时代的朗格求学于苏格兰著名学府圣安德鲁斯大学以及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表现优异,于1868年在牛津获得一等学位,遂成为学院会员,后又被莫顿学院纳入名誉会员。此后,他便开启了履历丰满的写作生涯,成为了19世纪后半叶苏格兰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并在1906年被评为院士。
朗格先生才华横溢,非虚构作品横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古典学等多个领域。他最早的文章是1863年发表在《圣李奥纳兹期刊》上的6篇讽刺性短文,那时他还是圣安德鲁斯的学生。他在历史学上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对苏格兰玛丽女王的研究,而在古典学方面,他则致力于研究荷马,与他人合作翻译了白话版的《奥德赛》与《伊利亚特》。人类学领域对于朗格先生来说似乎则更为重要,他年轻时深受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Edward·Burnett·Tyler)的影响,对原始部族的信仰与传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成名后发表诸多相关论文。当时的英国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原始的人类未经文明“污染”,因而保有人类最初的“神性”,朗格先生对此深信不疑,因此贡献了大量精力搜集整理各地原始童话和民间传说并进行译介与研究。这就产生了令他在当下的社会依旧盛名不衰的颜色童话系列。在同是文字工作者的妻子帮助下,朗格先生逐渐收录了多达几百篇来自世界各地的童话,逐一翻译为英文并分类成册。这项浩大的工程从1889年起一直持续到1913年。1922年,朗格先生因心绞痛在班克里逝世,安葬在圣安德鲁斯的教堂辖区,他的纪念碑如今在19世纪墓区的东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