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一存在论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本书是该系列第一卷。本书的作者是恩斯特·布洛赫。
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4日逝世于德国杜宾根,青年时代曾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史,而后作为自由作家活跃在慕尼黑、伯尔尼、柏林等地。1933年流亡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流亡美国。1949—1957年任前东德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61年移居西德,受聘杜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除了自编《全集》16卷、补充卷1卷之外,还包括多部哲学史著作、政论和传记。布洛赫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富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1959年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出版以来,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的寒流与暖流”等主题思想不仅激起了国际学界非同寻常的科学思维,而且深深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感情和生存意识。
作品目录
中译本序
一、“希望”概念的由来
二、希望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三、《希望的原理》
四、希望与家乡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1部分 报告:小小白日梦
1.我们空虚地开始
2.想要品尝更多的东西
3.每天都沉浸在空想中
4.隐蔽与美丽的陌生
5.逃避与胜利者的回归
6.成熟期的愿望及其图像
7.年老的时候留下的愿望
8.转折的标志
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
9.作为渴望进行的东西
10.赤裸裸的追求与不能满足的愿望
11.人作为广泛的冲动存在
12.关于人的基本冲动的各种见解
13.一切基本冲动的历史界限;自身利益的不同状况;充满的和期待的情绪
14.白日梦与夜梦的基本差异,夜梦中被隐匿的、古老的愿望满足,白日幻想中的童话要素和预先推定的要素
15.“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的发现或向前的黎明的发现。作为新的意识类型和新东西的意识类型的“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青年时代,转折时期,创造性,乌托邦功能的概念,它们与利益、意识形态、原型、理想、比喻和象征的相遇
16.乌托邦实现中的图像;埃及的海伦娜与特洛伊的海伦娜
17.乌托邦幻想中拥有某种相关概念的世界;现实的可能性,前线、新东西、终极物和地平线等范畴
18.“可能性”范畴的层次
19.世界的变化,或者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个命题
20.概括/预先推定的特性及其极点:黑暗的瞬间——开放的适合性
21.令人狂喜的形态中的白日梦:帕米娜或作为性爱许诺的图像
22.象征形态中的白日梦:潘多拉的盒子;剩下的财产
第3部分 过渡:镜中的愿望图像(橱窗陈列品、童话、旅行、电影、戏剧舞台)
23.打扮得更美
24.今天镜子告诉我们什么
25.新的衣服,辉煌的橱窗陈列品
26.美丽的假面具,三K党,五光十色的杂志
27.更美好的幻想:集市、马戏、童话和通俗小说
28.旅行的刺激,古董,阅读惊险小说的幸福
29.舞蹈中的愿望图景,哑剧和电影国度
30.作为范例机关的戏剧舞台以及戏剧舞台中的选择
31.被嘲笑、被憎恶的愿望图像,自愿的幽默图像
32.幸福的结局,看透弱点但还是辩护
恩斯特·布洛赫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