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留书

往日留书

查看比赛详情 >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 爱情组 入围作品

作品简介

而立之年经历离婚的王亮,收到两封他在十年前写给现在的自己的书信。信的内容,他毫无印象。他想起曾经和他相熟的两位女同学,好奇她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当年的酒吧已变成如今的咖啡馆,昨天的追求在今天看来全是笑话,事到如今,再彻底的悔悟也并不能洗刷曾经犯下的那些幼稚而严重的错误。

这也许是一部爱情小说,也许不是。一个人很容易以为自己爱过,但要做到对自己的否定,却并不容易。这也许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又也许是的。

作者自述

今天是2016年3月25日,我觉得可以谈一谈这篇小说究竟是怎么构思出来的了。

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我十几年前听过的广播热线节目“长安夜话”。那时候我念大二,没电脑没手机,除了看书、听碟就是听听广播节目。有一期节目我印象很深,一个女子打电话进来诉说自己的情感经历:她现在是个女同性恋了,可她以前并不是。曾经,她同班女同学追求她,她粗暴地拒绝了,于是那人自杀了。后来,她看到死者遗物中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日记和绘画作品,发现自己其实也爱着对方,于是她变成了一个对男人提不起丝毫兴趣的女同性恋者。她打热线的目的是什么,所述内容是否真实,这些都无从考查,但这个“故事”印在了我脑中。那时候的节目主持人力闻,去年十月病逝了。

约莫十年以前,我的文风有了变化,我打算以荒诞的黑色幽默风格处理这个素材,于是构思出两个女孩间的一个男性,并将自杀的真实动机设置为嫉妒。这时小说的题目叫《切蛋糕》,结构是以三个人的第一人称各自叙述一遍整个故事。第一遍是男主角叙述,他彻底蒙在鼓里,对事情的变化感到诧异;第二遍是活着的女同志,她讲她被掰弯的整个心理过程;第三遍是自杀者嫉恨偏执的自述,讲她的痛苦与扭曲。“切蛋糕”是某人生日那天发生的插曲:被切开的蛋糕并没有被分成等量三份,于是他们各自意识到变化已经发生了。

可我并不擅长写爱情,甚至可以说反感情感题材的小说,于是这些构思被长期丢在一旁,不被拾起。

现在作品呈现出的样子,是一个偶然。去年秋天我读了朱利安·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深受震撼。那部作品里有老友的自杀、旧日的书信、缺头少尾的日记、潜藏多年的误解和狗血荒唐的真相……没错,《往日留书》就是《终结的感觉》的缩小版山寨产品,从语调到基调都试图模仿,虽说结构差异较大,但推进过程亦有相类处。如果不是这次阅读大赛限定了这几大类型,我肯定不会写这篇东西。动笔前突然看到大赛的规则限制,曾打算拿来参赛的故事不符合条件,左思右想,萌生出用《终结的感觉》的写法处理《切蛋糕》的写作方案,这才有了《往日留书》。(不可否认,题目山寨了《长日留痕》。)

虽是模仿之作,但大量素材源自我的真实经历,笔尖所及处也尽是真情实感,许多地方欲言又止,全因不想伤害到角色原型……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小说只是小说。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有时我们不得不通过别人的记忆来重新认识自己7 人
  2. 对于每个人来说,别人的痛苦,算是什么呢?我们肯为陌生人轻易流泪,为慈善宣传片中的外国难民湿润眼眶,为虚构的煽情剧里不存在的人物抱头痛哭,为抽象的全人类、全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捶胸顿足热泪奔流,却对我们相知相熟的人冰一般冷酷。7 人
  3. 每次同学聚会,我都发现,那些真正改变了本性的,基本都是进入了学术圈的人6 人
  4. 另外,你说的她是谁?老子我都离婚了。5 人
  5. 人一辈子要恶心自己多少次才能超脱出来啊。等我老到奄奄一息时,千万别帮我回忆青春,那会减寿的。4 人
  6. 我的故事,大概也以酒后闲谈的形式在人间流传;我的痛苦,给千万人送去了欢乐。正如他们的悲惨,曾是我的笑谈,也让我偷偷地高兴过。4 人
  7. 我突然感到一丝凉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炽烈的深吻,温柔的呼吸,寂静时的沉思,睡梦里的幻影,全都和眼前这杯打着漩儿的咖啡一样,渺小,单调,微不足道。4 人
  8. 人们独处的时候,常过分自在地做些极端自恋的蠢事,如浴室高歌、对镜自赏之类,自我陶醉无碍,但若突然被旁人看到,多少还是有些羞耻。3 人
  9. 第一封信2 人
  10. 过时的味道2 人
  11. 木桌椅用肉眼看不出老迈,可用鼻子闻得出年长。2 人
  12. 淡青的肉球上竖满了直愣愣的短针2 人
  13. 信的内容随着踏碎幻想的尴尬一起被想要遗忘的强烈意愿撕碎烧毁了。2 人
  14. 而那人为了报一掐之仇竟赌上了一桩婚恋2 人
  15. 人生中许多曾经很熟络的朋友,后来渐行渐远了。原因并不复杂,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2 人
  16. 她是你的好朋友,然而你却毫不关心她毕业后去了哪,干了什么。2 人
  17. “她都已经死了。”2 人
  18. 我唯独没有想到方飞,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人2 人